然而,胡惟庸却随手将笔一扔,擦了擦手,笑着问道:“诸位,在下这首词如何?”
这番气度,远非眼前这些尚未踏入官场的毛头小子所能比拟。
也不知道是谁胆子这么大,直接大声问道:“这位兄台的词作让我们自叹不如,敢问尊姓大名?”
胡惟庸听了,微微一笑,眼睛转了转,笑着回答:“在下姓陈,名近南,陈近南是也!”
(本章完)
-------------胡惟庸深谙处世之道,虽然玩闹无妨,但绝不和朱元璋开玩笑。
他如今的身份是恩科的主考官。
今天遇上一群应科举子的诗会也就罢了。
若是写了一首词,还留下自己的名字,岂不是给了这些士子结交主考的机会?
到时候有些事情可就说不清了。
于是,他干脆给自己套了个假名。
刚刚站在一旁,比方孝儒还激动的那个在胡惟庸看来最有文采的年轻士子,向胡惟庸深深一揖。
“陈兄,解缙今天才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小弟自愧不如、甘拜下风,也感谢陈兄让我今天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名士风采!”
胡惟庸一听这名字,顿时愣住了。
解缙?
他就说嘛!
自己随便出来走走,竟然遇上个文采出众的,还以为大明的学子水平真这么高呢。
如今一看,原来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
这就完全能理解了!
整个大明二百七十年间,真正被史书记载为才子的只有三人。
第一个就是眼前这个满脸敬佩的解缙。
第二个是徐渭,字文长。
而第三个嘛,巧了,正是今天胡惟庸“写”的这首《临江仙》的原作者,杨慎!
今天可真是有意思,用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大作,折服了另一位明朝三大才子解缙。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神奇。
和谢榛客气了两句后,胡惟庸突然问了一个问题。
“解老弟是应天人士吗?”
“不然,为什么明明带着异地口音,却在应天府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