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在离世之前,已经将《水浒传》全书完稿。
对于罗贯中而言,突然兴起的大明周报无疑是最佳的平台。
这不仅能助老师声名远扬,自己未来也能从中获得利益与声望。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转机。
毕竟,他正缺钱呢!
就在罗贯中满怀期待地赶往应天府时,皇宫中的朱元璋正微笑着拿起当天的报纸。
这段时间,大明周报已经发行了多期。
渐渐地,应天百姓习惯了每周购买一份报纸,细细品读。
吃饭时,他们还会与家人谈论报纸上的内容,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或者干脆到茶馆、酒馆里,与好友就报纸上的政策、案件或国事展开一番争论。
胡惟庸也在考虑是否将周报改为日报,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可行。
毕竟,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密度还不足以支撑日报的发行。
如果改为日报,报纸恐怕只能刊登诗词歌赋和话本了。
毕竟,时事文章并不容易撰写,而且有些政策是不允许随意议论的。
因此,每一字每一句都需要仔细斟酌。
在这种情况下,若改为日报,恐怕作者和编辑都会感到压力山大。
目前的周报形式就很好,慢慢发行,慢慢销售。
随着销售范围的扩大,报社已经出现了专门前来采购的外地客商。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提前预定一部分大明周报的份额。
这样,每期大明周报一发行,他们就能,他甚至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深意。
能被胡惟庸选中并刊登在大明周刊上的文章,质量自然不俗。
即便是白话文写就,其中的信息量和观点同样不容小觑。
因此,朱元璋自那么简单。
至少其中的各种物价信息,搜集得既快又准。
这些信息,在他人眼中或许只是匆匆一瞥。
但对朱元璋而言,却是他执政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同时,随着几期报纸的阅读,朱元璋也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报纸的号召力,实在太过强大。
报纸上说什么,接下来的一周内,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必定会有无数人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