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保可是状元,但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礼部主簿,也不知道朱棣是怎么想的?
璞玉需琢磨吗?
不过,三杨显然很器重这个学生。
朱瞻墡并没有显露出对于于谦的过度在意。
而是任由他留下,就跟杨阁老,问道:
“阁老,我的万字奏疏,你都看过了,不知道阁老有什么要指教的吗?”
杨士奇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身旁老实站着的于谦,“于谦,监国殿下的万字奏疏你不是说看过不知道多少遍了吗?现在你来说说,殿下这万字疏如何?”
于谦不卑不亢,朝着朱瞻墡拱手一拜行礼,侃侃而谈道:
“禀监国,先秦有商鞅变法,春秋更有管仲安天下,再早还有周公吐哺,他们都做过改革变法的事情,但没有一个像殿下这样,敢于向商贾们下刀子的——!”
说到激动处,于谦甚至还做一个下刀的手势!
“殿下,您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勇气,比得上勇冠三军的武将,更远超臣等这些文人书生!如果殿下做成了,必然可以使得我大明国库充盈,还能极大减轻百姓负担!”
朱瞻墡听着于谦这么赞同自己,也是心下高兴。
可还不等他绽然一笑。
于谦就忽然脸色一变!
注视着他,满眼都是忧心忡忡地道:
“可是——,监国殿下,哪怕您天纵奇才,这前路依然是困顿难行,纵是殿下您砥砺奋进,也难挡朝野反弹,就怕到了最后……殿下,改革不成,反害了自己!”
杨士奇也好,于谦也罢。
他们都是传统的士大夫。
但也是士大夫之中脱颖而出的名臣。
虽然受到的还是传统儒家教育。
自然对于监国殿下的诛杀朝臣,还是很反对的。
但如果你问他们,大明朝是不是到了要改革的地步?
他们都会默认——是!
特别还是在朝中做官的他们。
更是深知如今的大明,早已经是弊政横生。
若不改革变法,那就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但改革,必然要引起血雨腥风,甚至会造成朝局震荡。
说是人头滚滚都是轻的了!
就怕引起朝野动荡,天下震动。
朱瞻墡听着于谦的话,再一看三杨跟他的眼神,从他们四人的表情,也都看出了几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