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筹码:停战谈判桌上的生死博弈
上的鹰徽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大厅,眼神坚定而警惕。在谈判桌左侧的位置坐下后,他轻轻整理了一下军装,目光扫过整个大厅,观察着对手的一举一动。对面,苏军代表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早已落座,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眼神如鹰,脸上带着一丝不屑,手中紧握着钢笔,仿佛那是一把随时出鞘的利剑,准备在谈判中给予对手致命一击。右侧,美军代表艾森豪威尔将军戴着标志性的墨镜,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微笑,表情高深莫测,让人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想法。
“首先明确,德国将以现有控制区作为领土归属的底线。”汉斯率先打破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随后,他将一张标注着德军实际控制范围的地图拍在桌上,地图上,红色的线条清晰地勾勒出从波罗的海沿岸到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广阔区域,“但泽、华沙、布拉格必须属于德国,这些都是德国士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土地。”
罗科索夫斯基冷笑一声,用俄语快速说道:“做梦!这些都是苏联红军用鲜血‘解放’的土地,是属于苏联势力范围的一部分。”他的翻译话音刚落,便将另一张地图推了过来,上面的红色区域几乎覆盖了整个东欧,“苏军将继续西进,直到柏林插上红旗,德国必须为其发动战争的罪行付出代价。”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强硬和威胁,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艾森豪威尔抬手示意双方冷静,操着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说道:“各位,战争已经造成了太多的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欧洲大陆满目疮痍。我们的目的应该是重建欧洲,而不是继续流血冲突。”他顿了顿,眼神在汉斯和罗科索夫斯基之间来回扫视,“不过,莱茵河以西必须由盟军接管,这是保证欧洲未来安全的必要条件,德国必须接受这一现实。”
谈判陷入了僵局。接下来的三天里,三方围绕领土划分、军备限制、赔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每一个议题都充满了火药味。在领土划分上,德军坚决要求保留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占领区,他们声称这些地区已经建立了稳定的统治秩序,当地居民也逐渐接受了德国的管理,维持现状是保证地区稳定的关键。苏军则坚持要将势力范围推进到易北河,他们认为这是对在战争中牺牲的苏联战士的告慰,也是苏联在东欧建立安全缓冲区的必要举措。美军则试图在西欧建立亲美政权,提出“莱茵河防线非军事化”的方案,企图削弱德国的军事力量,同时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
在军备限制问题上,争论同样激烈。汉斯表示,德国愿意削减军备,但必须保证拥有足够的自卫力量,以应对潜在的威胁。他提出了详细的裁军计划,包括逐步减少陆军、空军的规模,但保留一定数量的先进武器装备。罗科索夫斯基则要求德国彻底解除武装,只允许保留少量的警察部队,以防止德国再次发动战争。艾森豪威尔则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建议三方军队数量限制在1939年水平,同时禁止研发射程超过300公里的导弹,试图在保证各方安全的前提下,维持欧洲的军事平衡。
赔偿问题更是成为了矛盾的焦点。苏联要求德国赔偿200亿美元的物资和工业设备,用于战后重建。罗科索夫斯基义正言辞地说道:“德国的侵略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无数城市被摧毁,人民流离失所,这些赔偿远远无法弥补苏联的伤痛。”美国则希望德国开放市场,为美国资本进入欧洲铺平道路,他们提出以德国的工业产能和市场准入作为赔偿的一部分。而汉斯寸步不让,他激动地说道:“德国自身也是一片废墟,城市被炸毁,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我们没有能力进行任何赔偿。”
谈判桌上,各方代表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子弹,在空气中穿梭。会议室的气氛愈发紧张,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激烈的冲突。而在谈判桌外,媒体记者们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这场关乎欧洲命运的谈判,期待着能够早日结束战争,迎来和平。
第四节
致命筹码:核武器阴影下的妥协
谈判进行到第五天,局势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当天上午,美军代表艾森豪威尔收到一封绝密电报,看完电报内容后,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强装镇定,借口身体不适,暂时中断了谈判,匆匆返回驻地。
三小时后,艾森豪威尔重新出现在谈判大厅。与之前不同的是,他的眼神中多了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步伐也显得有些沉重。他缓缓坐下,清了清嗓子,打破了会议室的沉默:“我们掌握了可靠情报,”他的声音低沉而严肃,目光紧锁着汉斯,“德国正在秘密研发一种足以毁灭整个城市的超级武器。如果德国不做出让步,我们将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艾森豪威尔的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会议室里炸开。罗科索夫斯基皱起了眉头,眼神中充满了警惕和疑惑;汉斯心中一紧,心跳骤然加快,但他凭借着多年的战场经验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迅速冷静下来。他明白,这是美军在虚张声势——德军的“天火计划”虽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距离成功还遥遥无期。不过,他也深知,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绝不能让对方看出丝毫破绽。
“这是荒谬的谣言,”汉斯面不改色地回应,语气坚定而沉稳,“倒是贵国在新墨西哥州的秘密试验,才值得关注。我们对某些国家试图研发具有巨大破坏力武器的行为表示严重关切。”这句话如同利剑,直击艾森豪威尔的要害。他没想到德军竟然掌握了“曼哈顿计划”的情报,瞳孔微微收缩,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又恢复了镇定。
短暂的沉默后,艾森豪威尔决定改变策略。他意识到,继续以核武器威胁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各退一步,”他的语气缓和了许多,“德国保留波德平原的控制权,但必须拆除莱茵河沿岸的所有军事设施,以表示和平的诚意;苏联停止西进,但波兰东部归苏联所有,这是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的合理补偿;美国则在西欧建立军事基地,以维护欧洲的稳定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