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满京师除了圣上,眼下大概只有首辅、陈本兵、司礼监秉笔高起潜知情!”
“此事体大,何不诉诸公论?”
听见这个问题,沈迅看了杨振一眼,见后者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当即摇头苦笑。
“归根结底,都在圣心未定这一条!”
“你的意思是说,圣上对于议和并无一定之论?”
“非也!由于中州形势严峻,圣上对清虏遣使议和,其实极为动心,已嘱咐陈新甲、高起潜暗中谋划,恐怕不久后就将遣使往锦州与清虏使者接洽了!”
“既然圣心已定,何不正大光明——”
“呵呵,这可能要怪都督你了。”
“此言何意?”
“都督在四月出兵以来连战连捷,收复失地数百里,朝野士林在辽事上面信心满满,满心期盼都督大军早日克复辽沈,诛除丑虏。当此之际,若是与清虏议和之事公开,怕是马上就要被天下人喊打喊杀!”
“原来如此。”
杨振当然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在沈迅面前,他宁愿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而这,也是陈本兵心有不安的原因,这次派人传达封赏旨意,陈本兵将差事交给了沈某,就是想让沈某前来,问问都督的意见啊!”
“那么,敢问沈大人,陈本兵是怎么考虑的?”
“陈本兵的意思是,都督久在军前,天下没人比都督更了解清虏,若是都督以为可以议和,他就按照圣意尽力促成议和。若是都督以为不该议和,他就称病脱身,或者拖延下去。”
听了沈迅所说的话,杨振对陈新甲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看来这个陈新甲,也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草包,起码他知道这个事情是个烫手的山芋。
原时空,陈新甲就是因此而被处死。
这一世,总体来说,陈新甲在兵部尚书的任上,并没有坏过杨振的事情,有时候甚至还能帮一些不大不小的忙。
但是,对于他的命运,杨振不想介入过多。
因为杨振不想看见议和成功,就像沈迅所说的,真要议和了,后续世事难料。
然而在崇祯皇帝有心议和的情况下,要让议和失败,就只能将此事公之于众。
但是公之于众后,以崇祯皇帝的个性,那就必须要有人为崇祯皇帝背锅。
原时空,背锅的人正是陈新甲。
这一世,可能是因为辽东打的不错,是清虏请求议和,所以崇祯皇帝有了一定信心,扩大了知情的范围。
知情人显然比杨振所知道的原时空要多一些,其中甚至包含了内阁首辅周延儒。
所以等到最后走露风声,导致群情激奋、议和叫停的那个背锅之人,还是不是陈新甲,其实真不一定了。
也因此,杨振也不打算现在就插手这件事情,比如说建议陈新甲赶紧甩手不干。
事实上,这是崇祯皇帝的安排,也是陈新甲的分内之责,因为他是一手经办并一力促成辽东决战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