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吃到最肥美的蟹,他专门为此创立了“蟹会”,只为了每年十月能与朋友一起聚会吃蟹;为了玩牌更加有趣,他亲自设计了各种纸牌,并发明了多种纸牌玩法……此外,蹴踘、观雪、狩猎、听戏、游湖、收藏、鉴赏,直至国破家亡。 在大明当个中产是很舒服的,谁不向往这样的生活? 为复原一首失传古曲,花上两三年时间,体味其中的远古味道,大量搜集史料,并根据内容重建一所古代风格的院子,等到园子修建好了,再招呼朋友聚会,并亲自执萧伴奏,曲散后,园子一拆,皆大欢喜。 不计时间、金钱、名利、得失,很让陈沐羡慕。 可惜那只是他向往的生活,而并未他要追求的生活,没人能怀揣一个即将灭国的秘密贪图享乐,陈沐不能。 所以他自居庸关与徐达一别后进北京城,歇了两日,第三日丑时一刻打着哈欠洗漱,换上崭新官袍,腰间挂上朝廷发下出入宫廷的牙牌,带杜松骑马去往午门。 杜松穿得可厚,裹了里三层外三层,出门时整座皇城还沉睡着,干燥的黑夜里开门便被冻得浑身打颤,铺面冷风转眼就让人清醒。 这几年天气不正常,陈沐回京是算着时间的,往常这时候北京应当已经回暖,谁知道昨夜又下了一场雪,出门地上已积得比鞋底还厚,天上还飘着雪花,打在脸上冰凉。 按后世的时间,陈沐出门时还未到凌晨两点。 原计划前天就该开始的朝会并未如期开始,据往来报信的游七说,是因为小皇帝在宫里大前夜在宫里偷偷喝酒,被李太后发现罚跪半宿,到了朝会的点上实在起不来,迷迷糊糊的模样影响天子龙威,所以才推迟到今天。 当然,那两天朝臣百官还是去参加早朝了的,不过徐爵帮陈沐作了个弊,昨天夜里才让宫人把他的牙牌送来,没有牙牌,自然就不用参与朝议。 陈沐觉得自己可能是朝参官里起得最早的,因为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别人一般都在城南有宅子,或许他们在城东城西城北都有宅子,但大多朝参官都会在城南置办一套宅子,有这处宅子,就能在这个干燥而黑暗的早上多睡大半个时辰。 不过看路上官轿往来,他似乎还不是起得最早的,显然也不是住得最远的,甚至在拐上长安街时,还有人说自己是从安定门一路被官轿驮过来的。 临到午门外,陈沐觉得文武百官的说法大错特错,乌泱泱聚了好几百人,等候朝钟朝鼓敲响,这已经是张居正考成法有功,罢免沙汰许多官吏,否则单单京官上朝的就超过千人。 陈沐不懂什么规矩,随便找个地方站着,身上绯袍仙鹤能把旁边一片蓝绿之中的官吏吓死,要不是徐爵专门锦衣卫在午门外等着,瞧见他便把他拽走,还不知要闹出什么笑话。 “一品大员,在午门外瞎站着算什么事,这是咱锦衣卫的直房,稍坐。” 锦衣千户一路将陈沐引入城门旁的直房,徐爵这锦衣都指挥使正翘着腿就豆浆吃焦圈呢,抬头瞧见陈沐,指指桌上道:“离开宫门还有一个时辰呢,来碗豆浆?你马夫呢,咱让人给你牵过来。” 朝会这么严肃的事,看徐爵在这呼噜豆浆,陈沐心底那点小期待转眼散个干净,摆手道:“在家吃了,杜松在外头,你见过他,他能进来?” 徐爵摆摆手,刚擦嘴自有锦衣上前听他耳语几句,什么‘最黑的那个牵个白马’吩咐下去,这才抬头对陈沐笑道:“见笑,咱锦衣都是宫里人,跟你们大臣看见的宫城不一样,自在的多,你进宫就当回家了——正好你回来,哥哥问你个事。” 陈沐坐着也没什么意思,挑挑眼皮:“嗯?” “烟草,出自南洋,但这东西是不是不好买?”徐爵招招手,有人将上油的烟斗递给他,把玩着燧石火机点上火笑道:“这都是你那的东西,去年有广东小官入京送的,后来我派人去买过,没买着。” “堵不住呀。”陈沐看徐爵这样,没来由地叹了口气,这才笑道:“烟草出吕宋,这东西抽多了身体不好,我就禁了商贾内流,你拿这两样东西,都是我这次朝会手本里要议的事。” 燧石火机目前还是军资,严格上来说不能外流;烟草则是南方各港违禁,更是在南洋军府的法令的不能外流;现在都跑到徐爵手上,很显然,这些东西堵不住。 火机还好说,这东西本身陈沐就是像商业化的,无非是先前旗军还未配齐,所以没有外流;烟草就不好说了,他打算拿到朝廷让百官议一议,这东西的坏处陈沐很清楚,不过与其让人冒着违法走私,还不如官府专营,还能抽出重税。 “那你恐怕要失望了,朝会就是个形式,什么事都办不成。”徐爵饭后抽口烟,轻笑道:“自嘉靖爷爷那会,朝会就没用了,真正的大事都在奏章手本里。你这事与其放在朝会上说,不如下朝去张阁老府上聊。” “朝议人多嘴杂,能议出个什么!” 徐爵说着,烟斗放在一边,摆摆手让屋里锦衣去别的房间,蟒袍里圆润的身子抱起手臂浑像个球,笑眯眯地对陈沐道:“你让南洋给哥哥弄些烟草,跟你说个秘密。” 烟草换秘密,陈沐给徐爵翻了个大白眼,不让你抽烟是为你好,爱抽你抽呗,弄不好还能瘦点,他点头道:“等俩月吧,什么秘密?” “你肯定还没听说。”徐爵笑得牙花子都嘬了起来,“陛下要给你封爵!”第四章速报 从嘉靖元年至今,大明王朝没给任何一个武人封爵,在历史上,至崇祯十六年,武官得爵者唯李成梁一人而已。 没办法,李成梁的战功太重了,他和每个大明将官的晋升方式都不一样。 俞大猷、刘显,是大明朝的救火队长,南边哪有叛乱,让他们带兵过去,一年两年,叛乱平息。 戚继光则是大杀器,硬要说起来除了杀倭寇,其他的首级功可以忽略不计,把他放在东南,东南再无战事;把他放到蓟镇,蓟镇再无战事,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边疆封锁固若金汤,让敌人打都不想打。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善之善者也。 李成梁的战功则是另外一种方式,他拉一个打一个,从来不把敌人赶尽杀绝,实在没有敌人就创造一个敌人,所以他在东北年年得胜,没有一年不打胜仗的,有时一年捷报还好几封。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 就是一万次胜仗,没把问题解决掉,因为李成梁总能再创造新的问题。 其实陈沐的作为和李成梁很像,比方说银钱公私不分、比方说总能创造新的问题。 陈沐起初听见徐爵说皇帝打算给他封爵是很意外的,后来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功绩——好像封爵也不算什么。 从隆庆五年起,朝廷就没再给过他任何加官封赏了。 陈沐在锦衣卫的直房坐了半个时辰,又去旁边下三间的翰林直房坐了一会,因为谭纶来了,老爷子本身是有优待不必上朝的,不过前些时候又被弹劾,今天是来递手本上奏罢职的。 年过五旬的谭纶看起来格外苍老,铁马金戈已成往事,当国家北安群虏南无倭患,战场阵前的海盐戏腔也无力高唱,只剩下平日里应付那些虚无缥缈的诋毁,令人徒加伤感。 兵部尚书毕竟不是个养老的职位,谭纶自己知道,他的身体已经不足以再履行尚书的职责,几次奏上手本请求罢免,却都被万历皇帝一言而决地拒绝,并非张居正发话,就是万历皇帝自己,不让他走。 张居正非常清楚谭纶的难,甚至可能由着他归乡告老要比现在过得舒服些,但谁都没有办法。 待到卯时,文武百官进宫,在金水桥南依官职品级列队等候,签好注籍也就是朝会签到表,陈沐才发现对自己而言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他的品级。 他的官职相当于武臣转总督,大明武官品级其实要比文官品级高三级,这也是太祖朝定下厚待武臣的规制,最早朝会时是要将军先行,然后别的官吏才能依次入宫,不过到后来改为分两门,文左武右,即使后来重文轻武,品级的事依然维持下来。 内阁大学士站在最前,人家都有三公的加官,正一品是当仁不让。 后面的事就犯难了。 这次朝会没有总督,各地总督都是早先在过年前赶到京中述职,现在都走了,朝廷除了三孤,没有从一品文官。 而三孤,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大爷,比较年轻的也就是谭纶了,这都开了五张,大家都有不必朝贡的优待。 其实陈沐觉得自己站在武臣那边比较舒服,那边左都督戚继光也来参加朝议,他要报京师修三屯营及千余座敌台已经修好的事,立在最前,同这边阁臣相较后退一步,他觉得自己站戚继光旁边挺合适的。 陈二爷站在金水桥南边左顾右盼,检查官员仪表,是否吐痰、咳嗽的御史看他穿着绯袍仙鹤立在当中,又不认识,也都正琢磨要不要过来骂他一顿,陈沐听见谭纶在那边叫他。 转头看过去,位列最前的张居正转过头没好气地看着他,拢着袖子握象牙笏指了指自己身后谭纶旁边的位置。 大佬发话,陈沐没什么好再犹豫的,快步走过去朝身后老大爷们做了个罗圈揖,这才乖巧地立在绯袍锦鸡的六部尚书之前。 宫里已经装上电灯了,琉璃厂的制造工艺比南洋好得多,金水桥南北建起三道半人高的低矮登台,似乎是将线藏在地砖下,美中不足便是奶白色的琉璃灯罩不透明,照出的光昏昏暗暗,在陈沐看来,这完全是下了人工血本的——现阶段真空手艺还不到位,南洋都还在用类似拔罐的工艺来贴合灯罩,即使工艺最严谨的灯芯,也坚持不到一个月。 比起灯芯,灯罩要贵,但灯芯一直需要更换,这里面人工成本可不算小。 不多时,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穿着全服铠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则各有校尉握刀站立,少顷,钟鼓司奏乐,皇帝乘轿抵达御门,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 再往后就是走程序了,鸿胪寺高唱一声,该鼓乐的鼓乐,该入班的入班,陈沐只是跟在张居正后头走,偷瞄了几眼似乎刚睡醒迷迷瞪瞪左顾右盼的小万历。 四品官往下的人,他们的早朝到这就结束了,殿内没那么大的地,大多数人剩下的工作就是早起罚站,在金水桥北听着宫殿外美姿容、大音声的通政司、鸿胪寺官员带读奏章等待下朝就可以了。 入宫殿站定,首先是入京、离京官员的谢恩,包括陈沐,不过都有人带读,不用出班。 接下来是边疆奏报,也和陈沐有关,分别是东北的李成梁又立功了、日本大多诸侯已同意国王划分府县、西南三帅将缅甸彻底平定,诸如此类战报,这些事大伙早先就都知道,无非追求个张国威而昭武功而已。 等到这一切结束,才开始进入早朝的奏事环节,小皇帝这会觉也醒了,严肃地坐在殿上,陈沐能感觉到,每隔一会,小皇帝就会把目光放在他身上,这让陈沐觉得老低着头不太合适,终于在一次对视时笑眯眯地拱拱手,把小皇帝逗乐了。 戚继光奏报了修敌台、三屯营的事;皇帝下诏东南民力疲惫,免了一半内库缎匹供应;户部议了钱法上的事,没议成,被内阁揽回去再议,市场铜钱受白银冲击太大,要统一钱法;张居正报告了一下《大明会典》重修情况;督仓场户部左侍郎奏太仓银的情况。 林林总总诸般事宜,终于等到没人说话了,陈沐这才轻咳一声,出班行礼道:“臣,南洋大臣陈沐,出京四年,回京述职!” 小皇帝一扫昏昏沉沉的威仪,险些从皇位上跳下来,左手拢着右手日月袍大袖,右臂向前伸展呈先上后下的弧度,满脸喜意眉飞色舞,道:“速速报来!”第五章朝议 早朝令万历皇帝昏昏欲睡,陈沐出班请奏像是给小皇帝打上一针兴奋剂。 他没见过陈沐,但这不妨碍万历对朝班之中张居正、王国光、谭纶等白花花的胡子老头里掺进去一个英武、官位至极的年轻身影做出猜测。 万历一直在等,等着陈沐出班请奏,因为那才是今天朝会的主角。 抱同样心思的不单单只有皇帝,陈沐的请奏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意义。 “自先帝开海禁,授臣南洋大臣,全权理外洋事,约定每年向国中输银百万两,至今已有四年。臣感先帝治国殚精竭虑节衣缩食,故初到海外便定下章程,为大明皇室在海商合兴盛中入股三分,四年向内库输银八十万两,供皇室支用;此外,每年依约,向户部输银百万两,自吕宋事成,各项收入俱增,自万历元年,京运增至二百万两,四年共向户部输解银六百万两。” “臣没有辜负先帝的重托,今后每年,南洋军府一样会向北京押解白银二百二十万两。” “四年来,吕宋王,苏禄东王、西王、峒王,琉球王、婆罗总兵、爪哇诸王、亚齐王、占城王、暹罗王、狮子国王等国入京朝贡;西班牙使者至南京签订条约,安南王认罪伏法,三宣六慰叛乱平息,外洋明人海寇改邪归正,大明商船西出马六甲至印度、东入日本,采购珍奇带回原料,促进国中商业生产……” 对,就是这个感觉! 小皇帝万历轻轻咬牙,日月袍里小手轻轻锤了一下龙椅,这就是张居正、赵士桢给他上课时的感觉,讲解那些大明版图以外的事时,别管是最有洁癖的帝国首辅还是年纪轻轻的力学单位,每当讲述起这些,他们说话的方式都变了,用词通俗易懂,不讲究对仗工整。 尽管那些话往往是由张居正说出来,但他知道,真正的老师另有其人,就是现在朝班之外侃侃而谈南洋大臣! 只有他才能写出那样的教材! “朕……” 通常朝会中大臣奏报事宜,皇帝是不会打断的,要等他说完再说,不过这次万历破了例,打断后问道:“朕看过南洋军府账目,首年入账二百三十万两有奇,次年入账二百七十万两,这是因为与西夷一战,船上的货物用了两年才卖出去的原因,他们船上有那么多货?大明两年都卖不完?” “回陛下,并非如此,那是一艘西班牙皇室商船,他们管那条船叫马尼拉大帆船,一年一趟,由马尼拉开往亚墨利加的墨西哥城,要在那贩给西夷商贾,一船货物价值一百二十万两白银,若卖入国中,只能卖出百万两,但卖给葡夷,却能贩出一百六十万两有余的白银,臣只要白银,葡夷首年来澳商贾没有那么多白银,便只能等他们来年备足白银再购。” 陈沐这句话说得很慢,他在等,等不明事理的傻瓜官吏跳出来骂他,问他入帐二百七十万除了交解朝廷一百二十万剩下的花哪儿了,是不是中饱私囊吞了。 可惜没有,没有朝臣是傻瓜,首先南洋军府不受管制,与其攻讦这个还不如骂他私藏甲械,再者说,人们知道白银花哪儿了,这不是秘密,而且南洋军府也没有秘密。 万历皇帝似懂非懂地点头,心里对葡萄牙安上人傻钱多的印象,陡然对他们这些早年作战过的外夷好感提升一大截,这才皱着眉毛想了一会才道:“对,朕还要问你,南洋四投疏,施行的如何,可见到收效?” 所谓的南洋三投,也正是陈沐花钱的去处,全称是《南洋军府生产、技术、民生、人才投资计划》,名字是陈沐起的,奏疏是高拱拟的,就为说清楚陈沐把银子都花到哪去,不能再出现‘八十万两陈帅挪用’这种情况。 陈沐还真没想到万历皇帝小小年纪会对这个感兴趣,他那玩意其实是高拱写给朝臣看的,没指望万历能理解。 “回陛下,所谓四投,是指投资生产、投资技术、投资民生、投资人才,因我大明幅员辽阔,暂时大多局限于广东,讲究资金专项使用。投资生产,交付两广布政司,用于鼓励商贾提高产量、农夫提高产粮、匠人创造新具,每年二十万两。” “投资技术,交付工部研制新式军械、新式器具,每年五万两;投资民生,各地漏泽园、养济院和惠民药局的修缮及日常用度补给,这是全国范围,每年二十至四十万两;投资人才则用于各地建立社学、给教书先生送些肉食,资助些孤儿、贫苦后生进学,南北讲武堂革新战法、器具,并拟加入南直讲文院的资助。” “主要目的有二,一在更好的技术更多的产量能让大明海外商路占有更多优势,别国产一匹布要六钱银,我一匹机布只五钱银,比他做得好,我还有得赚,别国百姓便只买我的,从他们那买进棉花,卖出布匹,一进一出,便是双赢,大明赢两次。” “其二,便在于平息叛乱,免除国内战争忧患。” 陈沐说出双赢时,朝臣没什么动容,依旧静静听着,有的人都昏昏欲睡,海外对北京的影响还是太弱,作为帝国最优秀的臣僚,他们当然能听懂陈沐在说什么,但没人在乎……海外的事太遥远,国中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等着陈沐这只出去捕食的大鸟回来喂食就够了。 何况所谓的‘陈学’,也仅仅在首辅张居正,次辅吕调阳,兵部尚书谭纶、户部尚书王国光及万历皇帝之间流行。 别人不懂。 但等他说出目的之二在于平息叛乱,免除战争忧患时,朝堂顿时嘈杂起来。 “嗯?” 张居正转过身,沉静如水的目光扫过朝臣,这道目光到哪,哪儿便鸦雀无声,待朝臣安静,他才拱手出班道:“陛下,陈帅有大功,朝会后留他在宫中为陛下解惑吧,朝会还要继续,请其他大臣有事者先议,陈帅?” 张居正说罢,陈沐拱手向皇帝告退,回到朝班,万历皇帝意犹未尽,不过也只能让朝会继续进行。 再让陈沐说下去,满朝文武都得陪他站三天三夜,皇帝这求知欲这么强,三天三夜能说完? 神中年感觉,同五部部堂共宴陈沐的事恐怕还要往后推推。 最关键的是,张居正在乎规制,而陈沐的作为虽然是为国为民,但不合规制,偏偏这个人还是自己拱起来的,不宜拆台。 但不守规矩的捣蛋鬼就这一个就够了,可不能再让别人学去了。 到时候叛乱是没了,可朝廷先乱了章法可不美。第六章何方 正午,紫禁城东宫,一大一小,两个没睡够的年轻人裹着厚实冬衣坐在殿外晒太阳。 金盔金甲的大汉武士将皇帝寝宫里的浑天球搬到殿外石阶下,二人椅子下面铺地的是一副鞣制鹿皮制成的庞大世界舆图。 “陛下读过陈某的道德经,对那本书有何看法?” 在宫里用朝食,张居正与李太后在一边坐着,皇帝像只鹌鹑什么都不敢问,全然不像朝会时的精神,陈沐自然也不敢放肆,一顿饭吃得严肃不已非常无趣。 像他们这样管束下去,小万历虽然会有很高的才能,但压抑天性,性格绝对是要出问题的,后世学生课业紧张老师严厉,可到底还有同学陪着玩耍聊天,缓解压力,可皇帝有什么? 陈沐被万历拉到东宫,看小皇帝指挥力士抬出浑天球,拿出一套自己藏了很久而庞大的世界舆图,上面诸国被填成不同色块,还标注着什么西京马德里、蒙古马场、南洋渔场之类的幼稚笔记,像献宝一样请他观看,带着骄傲神色扬着小下巴说出夜里在窗上盖上薄布不透光亮的小聪明,让陈沐没来由地鼻间一酸。 这幅图很幼稚,非常幼稚,上面勾勾画画、涂改痕迹,更是拉低了皮卷舆图的档次。 陈沐从军府卫随便调二十个海军讲武堂毕业旗官都能画得比这幅图严谨一百倍。 但其长四丈、宽三丈的宏伟篇幅,意味着这绝非常人之力所能完成,而万历只有一个人,也只有十二岁,陈沐仿佛能看见在无数个夜里,寝宫门窗被盖上布帛,殿内小心点起灯盏,躲避母亲责罚的小皇帝笨拙而认真地趴在地上,用笔墨小心翼翼勾画出宏伟蓝图。 没人陪他玩,甚至没人能正常地陪他说话,皇室子孙自幼便是孤独的。 陈沐敢打包票张居正肯定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上朝前在直房,他听徐爵随意地提起过,内阁产白莲花、翰林院产双白燕,张居正弄来给皇帝玩耍,被冯保训了一顿。 ‘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 作为宦官首领,很识大体,但实际上皇帝不是贪玩,是没得玩。 所以陈沐整个上午都在倾耳倾听皇帝讲述那副大作,像用幼稚的语气与想法描述伟大帝国的宏伟蓝图,也像找到久觅知音讲述埋藏心底的秘密,更像学生终于寻到阔别老师等待检查功课般,背诵一处处地块特产,描述将来一处处子民安排。 “你先说。” 小万历怀里抱着去年底暹罗国进贡的宠物猫,眯着眼睛摊在椅子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不时从二人之间的小方盒里摆出一小块馅饼,他吃一口、让猫吃一口。 馅饼还是陈沐数年前上次进宫的老口味,是万历差遣宦官去东华门外买的。 今天他被特许与四年未归京的陈沐待上一天,看起来陈沐并不在乎规矩上的事,不会因坐无坐相而骂他,看起来也不怕他,这让他非常舒服,道:“你听了许多,大明最早最好的舆图是你画的,你觉得朕这幅舆图如何?” “陛下错了,大明第一幅最好的舆图不是臣画的,舆图要求标准,首选计里画方之法,此法源于晋代裴秀的制图六体,图以寸为格,一寸折百里,国朝许多地图都用到这个方法,最好的是罗洪先的《广舆图》,不过此法没有考虑到寰宇是圆的。” 陈沐抬手指指巨大的浑天球,循循善诱寓教于乐道:“若一县一府,可不思虑这些,但天下舆图则要考虑经纬,唐玄宗开元年间僧人一行法师为制定历法测子午线,选取白马、浚仪、扶沟和上蔡四个经度相同的地方,测量影高,推翻了在此之前南北朝‘地隔千里,影长一寸’的说法,得出南北距离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相差一度。” “陈某在道德经中所覆舆图,经纬便依此例,结合战利所获西洋舆图,拼凑为今天下舆图,陛下可以看见地图上许多地方是新近增添,凡天下有力之国,皆已加入这场发现天下的角逐之中,他们的技术都在进步,陛下生于皇明此代,大明不能做被人发现的那一个,要做发现别人的那个。” 小万历似懂非懂,颔首笑眯眯地掂掂日月袍大袖,把手露出来指着浑天球道:“朕已经发现他们了!” “你是说,朕这幅舆图已经非常准确?” “在现阶段,这幅舆图是大明最准确的天下舆图,但臣以为,陛下可以让它更准确。”陈沐扬起笑脸,道:“南洋军府一直用于征战,在国内人手不足,近年来天时历法已不够准确,预测日食常有失测,应该编撰新的历法,数学足够进步,应该制定新的历法,并进一步测量寰宇经纬,这不但有利历法,也有利战事。” “今后世代,中国版图将飞速扩大,现辖吕宋、新明地块尚小,但随新明、几内亚进一步开垦探索,版图将倍之庞大,我们要有一份可供大明国土任何角落都能使用的准确历法及舆图。” 陈沐说完,对小万历拱拱手道:“臣说完了臣对舆图的看法,陛下也该说陛下对道德经的看法了。” 小皇帝眨眨眼,道:“这就完了?” “还没完,你还没说朕制这舆图合不合用,可不可能,太后看见这图便让人烧了,边角都烧了才被朕苦求着抢回来;太傅则让朕谦虚好学,多思虑治国方略,不要去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怎么你?” 陈沐笑了,他当然知道万历想听的是什么,他也知道别人说别人的话目的在哪,他道:“太后是陛下的母亲,太后可以决定陛下学什么,不学什么;张阁老是陛下的老师,阁老可以规劝陛下学什么于国家有利。” “太后与阁老教导的都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臣要再把那些对的规劝再重复一遍,陛下以年幼之躯便能制出这幅图,即使是临摹誊抄,所耗精力时间没有半年也是做不到的,陛下有这份聪慧与坚毅,太后与阁老的约束规劝自然会记在心里,懂得皇帝的责任,在下认为已不需臣再去规劝。” “臣以为如果先帝还在,看见这幅天下舆图一定倍感欣慰,会多加鼓励,陈某身为朝廷重臣,理应僭越,代先帝告知陛下一个道理。” 陈沐说着,从绯袍大袖露出手来,拾起一块馅饼缓缓咀嚼,这饼不比山珍海味,其实味道只是寻常,但这是隆庆皇帝生前最爱吃的馅饼。 “先帝接手的大明帝国风雨飘摇,内有财政赤字,外有南倭北虏,各地叛乱层出不穷,将校分身乏术,贤臣殚精竭虑,皇帝束手无策,稍有不慎,分崩离析。” “而陛下接手的大明,国内改革初见成效,仓禀足两年之用,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军事技术飞速发展、商业活动空前繁荣、文教娱乐数不胜数。帝国将士攻守势易打进倭寇老家,塞北鞑靼种田养羊不敢再言寇边,皇明舰队纵横四海所向无敌——这是天下最强大的帝国。” “大明是一艘船,船舵握在陛下手中,臣要代先帝告诉陛下的,是对重新焕发生机的大明帝国来说,没有不可能,只有一个问题,君王要率领他的子民去向何方?”第七章千均 “新奇,热通过水的蒸发变成力,力可变电,电可生光,亦能传信。” 对陈氏道德经,小万历这样说道:“它与戚帅的纪效新书有所异同,条目清晰,章法准确,注重实用不论蒸机电机,还是军器火药,所言皆细,不过这与朕问的平息叛乱,有关联么?” 小皇帝可没忘记,他问陈沐的是朝会上没说完的平息叛乱,却不知陈沐怎么说到了他的道德经。 不过好在陈沐身上让小皇帝感兴趣的事太多,别管是平息叛乱的方法还是道德经,他都有足够大的兴趣,何况平时也没人陪小万历这样聊天,这感觉就像过年一样。 不,比过年还高兴,十倍! “大有关联。” 陈沐抬起手掌在面前比划着,脸上又扬起标志性的欺骗笑容,不过这一次他没有说谎,道:“陛下所言条目清晰、章法准确、事无巨细的分析方法,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