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小说

神医小说>黄渤开海餐厅 > 第130章(第1页)

第130章(第1页)

  毫无疑问,是击败西班牙人掌握着马六甲与濠镜的陈二爷!  这不是兔子进狼窝了么!  陈安是欲哭无泪,如今能救他的只剩一口三寸不烂之舌,但问题出在陈沐不信呀。  “他们真听我的!不信将军让我去城北,莽应里已经点燃烽火,要不了多久象兵马队便会席卷而下,进攻官军在城外的部下啊!”  陈沐听着都笑了,道:“哟,这会就是官军了?”  说着,他便挥手让旗军把陈安带下去,哼出一声道:“身为大明子民,劝诱莽氏攻三宣六慰,毁朝廷根基,缅甸谁不死,这个陈安与岳凤都要死!”  “派人去把有敌军象兵在北方的消息告诉城外各部,让他们小心做好防务,一旦发现战象就用火炮轰死,让林将军小心些。”  象兵一直是棘手的东西,陈沐也远不如表面上那么轻松,但他没有办法,显然此时莽应里依然不屈的斗志源泉就在于其早早放在城外拥有象兵的部队了,只有攻灭他们,才能让莽应里完全溃败。  之所以是完全溃败,因为在白古城巷战过程中,莽应里部下诸军都不知溃败多少次了,只是被重整后继续派上战场,一次次的交锋又一次次地溃败,明军也不可能把每支军队在巷战中完全歼灭。  因此,尽管有些军队在战事中倒戈,莽应里手上仍然还有数千力量,以维持其盘踞城北内外的防务。  从清晨打到下午,陈沐很清楚他部下三支军队都已到筋疲力尽的时候,没有余力去将莽应里一举歼灭,他的信心都寄托在林满爵手上——如果林满爵能挡住那支作为莽应里后手的军队,白古城就属于他们了。  但林满爵能挡住象兵吗?  不能。  白古城北丛林里,林满爵得到陈沐自城中传出的消息,止住想要向城北佛塔进攻的脚步——陈沐居然真让他去打大象!  林满爵是觉得自己不能挡住象兵的,神目铳扛在肩上,转头对部下传令道:“军令如山,已无别的办法,全军听令,竭尽全力面北布阵,阻拦敌军。”  其实他们比陈沐军主力还要疲惫,近日数以十万计的百姓经由此地向北迁徙,他们先是忙着阻拦、维持各部联系,随后又随军令不管这些百姓,甄别其中缅军溃兵,再加上押解俘虏,偶尔还有与溃军作战,并不比陈沐军轻松多少。  何况是阻拦象兵,听起来战象也无非是个打靶子,虽说皮糙肉厚体态庞大,不过以操练中三十步距离鸟铳轮射,百人铳队齐射也能将其击毙。  但那不是说话的。  战象出现在战场上,军士骚乱就是必然,即使是坚韧的将军,也会心神震颤;百步之内战象直冲,哪支军队可以不出现溃散?那是人的本能。  林满爵为应对象兵,专门从宗族子弟中挑出七十二人充作敢死跳荡,由黑金刚带着备好了重兵器,一旦战象踏破阵线,就要靠他们去近身搏击砍死战象——事实上他做充足的准备,这只是最后的决绝。  没人希望真用他们的性命去阻拦战象。  白古城的炮声在傍晚陷入沉寂,相互敌对的两支军队因疲惫心照不宣地抓紧短暂而珍贵的休息时间。  明帝国的新式火器与充足训练令战争的进程发生改变,任何人都很清楚,短暂的沉寂只为酝酿疾风骤雨的攻势,莽应龙围困七个月方才因国王之间单挑对决攻下的伯固城,很有可能明日便在明军的巷战中彻底失去最后一丝抵抗力量。  负隅顽抗的缅军已经没有军心可言了,莽应里宣告全军,告知其麾下战士明日那支城外的伏兵便能赶到,这都没能鼓舞起什么勇气。  那支伏兵离白古城不远,能来,一个时辰就能赶到,可他们却整整一天杳无音讯。  次日清晨,战鼓在城中响起,当明军催促缅甸降兵再度向白古城北缅军发起进攻时,城外北方的林满爵如临大敌。  隐蔽在丛林之中的游击军将士呼吸粗重,林满爵端着鸟铳望向百步之外茂密的灌木,那后面传出战象的沉重脚步声,他听见那边有人用生涩的汉话歇斯底里地喊着:“别进攻,我知道你们在这,昨夜就知道了!”  轰踏脚步里,一头白象缓缓突出丛林,撞入林满爵的神目镜中。  镶金戴玉的象牙中间,长长的象鼻卷着一面方旗,耷拉的旗面依稀可见墨书‘降’字,象背护塔里奢华大椅上缓缓探出一人。  那人头顶帅字金盔,系黄金抹额,戴宝冠梁架上飘两曲伸到塔外的赞缨,就连战甲的明人武将装束都是细细考究昭示文武双全的袒肩战袍,象塔里竖放一杆葡萄牙火绳枪,手上未持兵器反而握一副云贵两省前些年最时兴的象牙折扇。  合着的折扇伸出象塔,塔上金盔之人既有倨傲、又有谦卑,这两种神态很难混到一块,但他做到了,扬着下巴操一口不太标准的云南官话问道:“你们是天军,猛勺听说过吧?莽应龙就是猛勺的哥哥。那个端铳的你不要打我,要不是我在北边帮着你们拦我哥,他早打过来了,我就是猛勺!”第一百零八章末将  白古城的战事结束了,陈沐命旗军带着陈安认遍三千余降兵与上千俘虏,没有发现莽应里的踪迹。  旗军端着上铳刺的鸟铳在残垣断壁间继续搜寻,不过陈沐认为缅甸的小王子很有可能已经逃亡城外,不过现在对他来说能不能抓到莽应里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转头就下达将陈安押解入广西听由官府依律处死的命令。  军务都交给邓子龙、白元洁,他陪明粉在王宫里散步呢。  “哎呀呀,帅爷这严整军容,真是不枉末将率军不请自来!”  猛勺那得瑟不已插着两道长缨的金盔在被林晓带到陈沐面前时便已解下抱在仆人手中,现在脑袋上戴着玉环发巾,袒肩战袍掐金丝走银线,足下一双牛皮战靴,一口一个‘边鄙末将’,看着比穿胸甲的陈沐还像明朝将军。  “实在是战况紧急,闻天军自云南入三宣六慰讨伐莽应龙,末将当即起兵响应天军,封锁关隘截断东吁后路。奈何天军担忧末将与那不臣兄长使计诈降,俞大帅不肯与我联军。”  猛勺说起这般绕口令似的话不见丝毫磕绊,捶胸顿足很是伤感,道:“兄长又在我军中留了奸细,致使军兵反叛,痛失关隘,不可挡其兵锋于阿瓦,听北奔流民带来朝廷天军已攻破勃固的消息,末将便顺势南奔,将东吁之军拦在勃固山北,特来投奔大帅!”  说着,猛勺双拳一抱,张手道:“光复国朝三宣六慰啊!”  陈沐都被捧蒙了,这大概是他这辈子见到干劲儿最足的明粉,他觉得正常人就是装都装不出这种真挚过头儿的模样。  就他部下那些将领,有时还把‘大明’挂在嘴边,可瞧瞧这猛勺,虽然名字起得怪异,可不论行头还是言行举止,整个一大明小迷弟,别的可以装模作样,可这不经意间的言语怎么装?  人家从头至尾就没提过大明俩字,不是国朝就是朝廷,从来不提我缅甸,只说他东吁,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陈沐看着猛勺仆人抱着的帅字金盔,对他笑道:“阁下既已违制,为何要以边鄙末将自称?”  猛勺回头看了一眼金盔,面上有些懵,诧异道:“难,大帅,难道两京一十三省将帅不戴这样的兜鍪?不应该啊,那《水浒全传》是这么写的,没错啊!”  说着,猛勺又不好意思地笑起来,对陈沐拱手道:“朝廷未给末将发下丝毫印信,在下还不过庶民,恐怕末将也违制,不过带了万余精,精锐乡勇来此投奔,国朝总要体恤边鄙之情,不会降罪与我吧?”  “其实末将投奔天军不为别的,一为洗我父冤屈,家父可从没反叛朝廷之想,全是莽应龙自己欲壑难填;二来则望朝廷能发给末将金书印信——三宣六慰很久没有收到朝廷更换印信的消息,长此以往,要镇不住下属土司了,不然岂有宵小跳梁之辈敢反叛朝廷?”  “那莽应龙不过是我父侄儿,何德何能统率六慰,更是不敬朝廷,私立其子莽应里为王子,欲收三宣六慰世代为其一家之土,哪里有如此道理,大帅您说是不是!”  陈沐差点笑出声,他明白了,还是争权夺利致使兄弟相争的老戏码,猛勺单凭自己是不能与莽应龙抗争,如果没意外可能一辈子都在莽应龙的阴影之下,不过眼下赶上明军来袭,说什么也要跳一下。  陈二爷笑呵呵地点头,他一直很喜欢笑,笑容是种有很大欺骗性的神态,不过见到猛勺他是真觉得挺有意思的,不论对他这个人,还是说这个人的出现对他战略的影响,都挺值得开心。  他问道:“朝廷这些年对三宣六慰无治政之德、也无约束之功,阁下不恨么,原本在莽应龙治下,你未必不能封王封侯,为何想做回土司?”  “恨!”  猛勺答得很干脆,攥着拳头道:“末将深恨国朝有南倭北虏之患,不能腾出手来应对三宣六慰,否则不会是今日这般结果,家父当年被追击入东吁时常说,若有天军来助,不会落得那般田地,也恨国朝云南官吏贪婪渎职,不辨善恶是非。”  “最可气的,莽应龙父子还要在我三宣六慰用那些西来葡夷来做什么教官,操练精锐做他们的什么长矛阵,这不军士还未练好,转眼就被打个稀巴烂。”猛勺俩手一拍,道:“不说他们是海外小夷,单就一点,他们没安好心,不若朝廷宽宏仁义,末将就不让他们操练军队。”  陈沐笑了,听见陈沐的笑声,一直满面正色的猛勺更加严肃,道:“大帅莫笑我小心,他们服色长相与我皆异,还往来刺探,满刺加都让他们灭国了,远跨重洋而来,怎会是单为做买卖。”  “末将心向朝廷,也不是单因崇敬国朝仁义,正如大帅所言,若莽应龙能统率各地,他肯定不会给我封王,但能做个阿瓦侯,可他不止如此,他要向朝廷宣战,有意进攻云南,末将是慎重考虑过的。”  “两相交战,朝廷云南军事废弛已久,东吁兵力正盛,可有一时之胜,却哪里有一隅胜天下的道理,无常胜而终有一败;他莽应龙在缅甸宣慰司、他儿子莽应里在八百宣慰司,唯我阿瓦直面云南兵锋,他要反叛朝廷,就是要借朝廷的刀杀我。”  “末将不想也决计不能反叛朝廷,纵然与朝廷合兵不受信任,战后云南也不会给我封王封侯,就算在大帅麾下做个将军也不可能,但朝廷治理三宣六慰总是用得上末将,能做个土司永保太平,已全我心……大帅你说什么?”  他说‘可能’。  陈沐笑着点头道:“我说可能,你有儿子么,为朝廷击败莽应龙,朝廷还会不会在这设土官我不知道,如果有土官,你的儿子做宣慰使;如果没有土官,那你就多生几个儿子,做知府;朝廷正值用兵之际,你跟我走,我让你当真正的大明将军,凭你本事,战功封侯!”第一百零九章衰弱  “大帅,动了。”  邓子龙入中军帐,龙行虎步,面上虽未带喜意,但语气是极轻快的。  自猛勺南投,得了陈沐以明朝南洋大臣官印封其缅甸都司都督同知,着一身绯色官袍率军北上,已有十日光景。  有时候一张纸就能做许多事,猛勺似乎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在离开白古城前,他向陈沐保证,只要有檄文一封,便能在缅甸为朝廷再拉出三万大军,陈沐让他去了。  不过南洋军依旧按兵不动,陈沐没什么借口,他的兵马部署不需要向别人汇报,他不单单在等着瞧猛勺的作为,也在等一个人。  在这个人到来之前,他不会率军离开白古城;当这个到来之后,一段时间里,他更不会离开白古。  此人法号天时和尚,履历丰富,早年为少林弃徒,过去任香山千户所枪棒教头,曾参与南洋卫练兵、海军讲武堂《鸟铳刺斗法图解》教材主要编撰。  现任海军讲武堂兵器科六品研究,不变的是另享南洋卫每月二十斤熟牛肉供给,于南洋卫港有一处小禅院,明军林来岛大胜西班牙那年,搬进去个早年让他被少林开除僧籍的老姑娘,让酒肉和尚的日子愈发没羞没臊起来。  陈沐在仰光给旗军治病时就传送调令让他过来,不过因军令本身难度较高,另一方面道途艰远,夏天的命令临近冬天才能达成。  不过陈沐并不怪他,军令确实复杂一点。  “猛勺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  陈沐正在合上辎重官送来的账本,起身在亲兵的侍候下将皮带束好,对邓子龙指着账本笑道:“莽应里做得很好,他的这些财物,如果要我们去征,恐怕要把白古城的地皮统统刮一遍才行,如今不过围城几日,便唾手可得。”  “硬要说的话,缅甸近年水稻受战祸遭难,影响农时,但即使如此,所获粮草也足抵安南、缅甸南洋军府二次大战近年之用。器物、玉石等诸般货物,待濠镜商贾与葡人商贾至此收购,亦可赚三十五万至四十六万两白银之间。”  他说着轻笑一声,摆手道:“我可没算刘帅与俞帅的兵马,纵以我南洋军饭食之厚,他们两军消耗粮草也顶五倍之多,那是抹不平的。要想抵他们的帐,得到明年安南才能收回来。”  世上再没有南洋军府这种怪物,账面上直属可调动兵力七万有余,需要负担军饷的却只有五千六百,余下兵力虽说不容易全部调动,即使调动作战时也要准备兵粮。  但诸国发兵时还都会运送献上些粮草,虽不及南洋军府军粮规格,到底聊胜于无。  这全靠刷脸,刷大明帝国的脸。  而且这种模式不能复制,在别的地方要想这样养兵也不是不行,但没有先进战船就没有伟大帝国的震慑力,没有对诸国王室的震慑力,凝聚力便少了一半,何况陆路不如海路便捷,也就意味着影响圈更小。  最关键的是没有新式火器、新式战法、新式军事思想,就是把军卒都吃成个猪,战力也很难拔升这么高。  “猛勺自号阿瓦侯,传信联合其兄弟卑谬侯、东吁侯,自制天朝无疆大旗,挥师反叛莽应里,三侯于勃固山一带会盟,阻击莽应里。”邓子龙说着摇头道:“能叫兄弟阋墙,这猛勺对朝廷忠诚可谓日月可鉴啊!”  “呵呵!也许吧。”陈沐皮笑肉不笑地哼出一声,有些阴阳怪气,摇头道:“国朝在海外之所以局面糟糕,我没说错,就是糟,我认为朝廷的海外经营确实很糟,就是因为以前重义轻利,后来的官吏又看不起捧着自己的土司、朝贡国,便连义都不给了。”  “还不是让出真金白银,就让他们写几张纸、封几个连俸禄都不要的土官儿,用心看护着属国、宣慰司,咱不说当个好爹,把孩子当成心头肉呵护成长,那是出力不讨好。”  “可当个好大哥,没事带着小兄弟互通有无,竖几个商站、驻几个大兵;遇事了带着小兄弟们踹开坏蛋家大门,往外祸祸,咱把肉吃了给人家汤喝;别人敬着供着,心向咱,归根结底还不是看咱好,也想咱带着人家也好。”  “还是得谈利,就像猛勺,那是看咱北边俞帅刘帅把莽应龙打退了,南边又把白古打破,他知道谁能赢,弄不好那身甲胄都是现找的穿上来见我。”陈沐挥挥手,“他怎么想的无妨,只要他能看明白,知道谁能赢,知道跟着谁好,怎么想的又如何?”  邓子龙正要说话,陈沐抬手止住,道:“我知道,你想说若这人有二心,将来反叛怎么办。”  陈沐说中了,邓子龙缓缓颔首,他想问的就是这个。  “胜出必有所长,在日本战国,儿子会杀掉父亲;在缅甸,弟弟会进攻哥哥;父子兄弟尚且如此,再深的情谊紧要关头也靠不住,人争之间有暗杀、有毒药;军争之间有诡计、有谋略;可国与国,只有强于弱。”  “永远强大,朝贡国就永远忠心;衰弱一时,朝贡国便离心一时;衰弱一世,朝贡国便离心一世。衰弱,衰弱不可避免,大明若有一日衰弱,连陕西湖广都会反叛,天高皇帝远的缅甸安南海外南洋,你管得着么?”  “像国朝这般,户口数以千万计、财富数不胜数、资源用之不竭、国土辽阔无边的帝国,不惧怕任何外患,跳梁之辈只能让它更强大。”陈沐说这话时表情没有丝毫骄傲,他抬手指指胸口,道:“历朝历代亡国之时,皆有征兆,其征兆并非外战哪一场仗输了,输掉战争从来不是坏事,正是一览国运之时。”  “明智君主奋数代余烈,九世之仇尤报,那时百姓过得日子不会舒服,却正是中兴前夕;寻常人主,卧薪尝胆数年,自知此生无雪耻之能,亦能克己宽宏,积蓄国力,百姓则过得最舒服,虽有战火、叛乱,也算太平年月。”  “一千八百年前韩非一书亡征,四十七条说的不能再清楚了,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陈沐摇头笑笑,没再说愚蠢的君主会如何,他只是道:“陈某有生之年,不会见到百姓肠子在树上、身子在地上,国朝便不会衰弱;我辈长眠之时,帝国将无比强盛。”  “我、你、我辈,所做之事,上不为天地立心,下不为生民立命,不为往圣继绝学,更不是为万世开太平。”  “我从静臣兄手上接过窜天猴就这么想了,我这辈子,只做一件事——让我们以后也能有圣人,后人也能有机会写出自己的绝学!”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留他如此家国,还能教他它衰弱,那我族就该衰弱。”  “活该!”第一百一十章同行  三侯与莽应龙会战于勃固山后的第七日,陈沐在白古城得到暹罗王请求发兵进入缅甸与大明同攻莽应龙的消息。  邓子龙与林满爵率六千余军向北去了,一是为督战,二是合适时机给猛勺等人在对抗莽应龙时提供支援。  陈沐与白元洁没去,他俩忙着规划三宣六慰呢,这是一群坚信战争不可避免、永无和平之时的狂人,打着这场仗、想着下场仗,这些古代武士其实只缺少一个方向。  一旦有了方向,哪怕刘显都不会生出‘深藏功与名’的想法。  至于陈沐本人,只需要做好一个贩子的角色就够了,战争贩子。  “暹罗国加入,大量兵力已向勃固山推进,首尾之势已成。”白元洁手持竹鞭,指向舆图道:“只要莽应龙东面再退一步,夺回阿瓦,我部即可与俞帅、刘帅北面大军联系,白某以为,莽应龙的撤退已不可避免,其退兵之地,当在缅甸军民宣慰司西北,若战局有利,能将他的残兵败将逼进钦山里。”  白元洁野心不小,钦山,那都快出上缅甸,比邻孟加拉了。  显而易见,这场仗之后,缅甸军民宣慰司的地盘会小很多。  “借道阿拉干,袭击其腹背正是时候。”白元洁言语笃定,道:“大势在我,前番阿拉干就已有派遣使者前来的想法,在仰光被白某挡回去了,正临战事,但现在陈帅可以见一见。”  听到阿拉干这个名字,陈沐笑了起来。  阿拉干位三宣六慰西南,过去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国家,也是葡萄牙人在中南半岛最早定居的地方,他们国家有一支葡阿混编的陆军与海军,数十年来培养出海盗文化,东面袭击商船,攻掠马六甲一带;西面同莫卧儿帝国抢夺孟加拉湾上游利益。  大体上看,这是个与葡萄牙人在东南亚利益相关的国家,陈沐的小心眼看,则是个大型海盗据点,与自己的部下是同行冤家。  “我不想向他们借道,给他们传信,让他们发兵去钦山,截断莽应龙退路,墙倒众人推,兄长觉得如何?”陈沐说罢又觉得自己用词不太好听,道:“众人拾柴火焰高。”  白元洁不置可否,他清楚陈沐是不想在继续参与这场战事了,能让他生出这种情绪的原因只有一个——他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白古城。  “这个我去办,先发兵再朝贡。”  白元洁点头,朝廷大势在此,阿拉干很难拒绝出兵,更别说莽应龙也是阿拉干的敌人,现在是大明制定规矩的时候,白古城一场大胜已足够杀鸡儆猴,凡在大明影响圈里的小国,很难不看着大明的眼色行事。  纵然不从,了不起白元洁自己带兵去钦山,回头放三岛林道乾与爪哇林阿凤出马六甲溜溜,收拾个阿拉干易如反掌。  “倒是安南与三宣六慰,等了这么长时间不见你的动作,盘算什么呢。”白元洁笑笑,王宫里没外人,他抬臂轻碰陈沐,道:“等着看你本事呢。”  陈沐笑道:“怎么,要帮我给朝廷通通气?”  这次针对三宣六慰,进攻莽应龙震慑三宣六慰数个独自建国的土官,行动被称作海上三眼铳,但其实在传送朝廷的战报里,三部并不是依照刘显、俞大猷、陈沐这样划分,而是云南、广东、南洋。  刘显和俞大猷要一起交上一份,陈沐这边自己交上一份,另一份则是广东都司的白元洁为主官。  “其实现在南洋很乱啊,我也琢磨不清,一部万国通法,看起来治理诸国大同小异,但实际也是我在找方向,不知怎样的道路才是最好的。”  白古王宫的一应装饰器物已被分成三份,统统被装船运往濠镜,贵重且有象征意义的,将被送入紫禁城;另一批贵重器物则在广州府、南北二京售卖;还有一些则被当做赏赐,给有功之人。  此时的王宫已成为另一处军府衙门,除桌案等寻常器物外,一应装饰都有军事意义,诸如沙盘、舆图。  陈沐拉动舆图挂轴,放下南洋全图,道:“我们有军府卫、林来这样的海外要塞,有吕宋这样全面控制的属国,有苏禄、琉球、婆罗洲这样提供兵役、通商的朝贡国;也有爪哇、三岛这种像西班牙海外策略的海盗自治土地,亦有自葡国接手的商站马六甲、亚齐,还有安南,分成三份可供纵横捭阖的四战之地。”  “安南我有主意,但三宣六慰,确实还没想好,只有一点,缅甸白古方圆五百里、安南升龙方圆二百里,大明要绝对控制,像吕宋一样,划府县而治。”陈沐动手在中南半岛圈出两块眼下南洋军府伸手就能摸到的土地,道:“至少由国内轮换调来驻派两卫旗军,港口各驻六丁六甲舰队。”  白元洁看着陈沐在地图上潦草划出的圈,显而易见他是盯上了这里的粮食,不过即使了解这些,依然让他对陈沐的话感到疑惑,道:“像吕宋一样容易,安南有武公纪、缅甸有猛勺,但驻派旗军为何要轮换,岂不增添叛乱风险?”  卫军自太祖皇帝之时就世代为军,永镇一地,调兵极少,自国中轮换调派,麻烦事就多了,中间不管哪个出问题,都会酿成乱象。  “驻军是好办法,调出来主要是为练兵,各卫练兵官必须由南北讲武堂毕业学员担任,带两届旗军,四年或六年后,直接充正千户、指挥同知一级将官;首先驻军在这肯定是舒服的,南洋军的军粮、军备都比国中各卫好得多,何况在这划出一军五十亩军田,产量也比国中大多卫所军田高;也不要他们耕种,怎么耕种后面说。”  “一来为震慑地方,二来也让他们练兵,两年三年回去,战力倍之,国中遇战,也不惧旁人;三来嘛,兵力轮换,也能减少些国中官吏对咱的猜忌,更好做事。”  “现下只有这两处,两年可练两卫精兵;但如今南洋军府出海,其实才刚刚开始,我们只是在走前人的老路,并没有走出自己的新路来,将来还有更多的土地,倘若有十七八处,两年就能将一省都指挥使下所有卫军轮换操练一遍,这算是我心里卫军革弊的后续吧。”  “他们送来的旗军,必须满员,否则指挥使、同知有罪,反正我大明哪个卫都有三四个指挥使,比方说今年抽调万全都司与蓟镇旗军,各卫抽一千户,等他们回去,整个都司的战力便不同往日,往后南洋军府会遇见更厉害的敌国,也需要有更多能征惯战的将士。”  “你看那小国葡萄牙,远离国土万里,却能威服诸国……这是个好时代,只要抓紧机会不放手,小国便可强盛;抓不住机会,大国也会衰弱;海上所有人,都是我们的同行,壮大自己,击垮别人。”  “庄公十一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说的就是如此了!”第一百一十一章西传  莽应龙的军队投降了。  在第六次重整兵马再一次被俞大猷击败后,溃军退往钦山的路上,其麾下来自各地的土司反叛,乱战中岳凤被杀,被战象压断腿的莽应龙被投降明军的溃军押着送至俞大猷先锋军阵前请降。  俞大猷的策略完全没有把这里当做国境之外,国境的概念对明人而言非常模糊,模糊到俞大猷发出安民布告的檄文里,将莽应龙称作缅甸军民宣慰司叛军,对各地土司的定性是受叛贼蛊惑,限一月之内有印信者自投军前,可赦免无罪,既往不咎。  莽应龙兵败后,缅甸再无能阻挡明军大势者,一个辖地数十里、拥兵数千的守土官长见到十余骑持明字靠旗的军士便出寨请降,各自献上金银书誓,但求天军放过自己,愿起十世之誓永不复叛。  地方千里之地,旬月之间一座座土官营寨、六慰城砦皆立明旗。  陈沐收到俞大猷自北方发来的书信时已是莽应龙兵败被部下献出投降的九日之后。  那个下午白古城风和日丽,陈沐立在正经修缮的白古要塞港口接船,一支来自广州府由兵船护送、十三艘大福船组成的船队缓缓到港,除去两艘兵船,福船上清一色都是沙门佛徒,他们的首领正是天时和尚。  几年过去,当年随俞大猷上阵铁棒砸倭寇,勇猛强悍的天时和尚显出老态,看上去慈眉善目好似真是沙门大师一般。  不过两道花白垂下的长寿眉骗不了陈沐,对这个大和尚,由内到外他都清楚得很。  老和尚袈裟之下是比他还硬的盘虬筋肉,他吃的是牛肉睡的是姑娘,闲来无事还要饮上四两广城老酒,信的是双拳金刚宝法力无边,尤其擅长以理服人。  自福船尾搭载小艇迈步踏上栈桥的天时和尚迈开大步虎虎生风,提着的锡杖环音清脆入耳,不,陈沐仔细看了看,老和尚提的不是锡杖,只是个锡杖头插在铁棒上而已。  硬要说,正常的锡杖也有铁做,不过天时这根不同,他的八尺杖杆首尾八棱,带着擦拭打磨都清不净的斑驳——陈沐不能再眼熟了,临时抱佛脚插根锡杖头,他依然能认出来,这就是天时和尚过去手上那根砸碎倭寇脑袋的三十斤混铁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