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小说

神医小说>属虎女和牛男相配婚姻如何 > 第179章(第1页)

第179章(第1页)

“你有啥谱啊?跟我说说。”白老头一看他那反应,就知道这小子八成又有什么鬼点子了。“我这两天想了一下,这个短工等级一旦评上去了,就下不来了,这个时间一长嘛,人数就多了,福利待遇方面,这日积月累的,咱负担也重啊,得想个办法消耗消耗不是。”老周笑着说道。“你打算咋消耗啊?”白老头问他。“比如说想要在咱医馆插个号,就可以用积分兑换嘛,一次消耗个千儿八百个积分的……你说是不是?”老周笑眯眯道。“……这主意不错。”白老头想了想,点头道。“那是。”到时候谁要想插号,就要拿积分来换,积分是怎么来的?上牛王庄干活挣来的呗。“你小子真不肯吃亏。”白老头又说。“哪能一直吃亏呢?这边吃了亏,那边咱就得给他挣回来不是。”医馆既然不挣钱,那就好歹给他挣点廉价劳动力吧。和白老头说完话,老周心情愉快地踱出了医馆。医馆外头,有几个药房里的学徒正在收购药材。水牛馆目前使用的大部分药材都从外地收购,小部分是从牛王庄出产,还有一些则是本地收购,本地收购数量并不多,但这也是一个趋势。周边山区不少村民都会拿药材到这里来卖,多的卖个几百块钱,少的可能就只有一二十块,对于生活节俭的村民来说,能多赚个一二十块也是挺不错的。现在也有不少人跃跃欲试打算自己种药,对此,水牛馆众位也都是乐见其成,毕竟很多草药都是以鲜品为佳。除了草药,偶尔也会有一些村民拿蜈蚣和蛇之类的东西过来卖,另外比较常见东西就是黑蚂蚁,他们这里的山上也有黑蚂蚁,就是数量比较少,找起来费劲,价格也并没有特别高,一般村民们也就是碰到了才顺手抓一些,很少特地去找。不过现在正是暑假,镇上的小孩们都闲得很,有些小孩就跑山上去捉蚂蚁,每天早晨拿到水牛馆这边卖了,拿了钱,有去买吃的,有去买玩的,也有上网充游戏币的,也有个别特别乖巧的会把钱交给大人。横竖没啥事,老周就在那里看了看收药的过程,毕竟是自家买卖,他也得留意留意不是。“你的蚂蚁怎么比别人的都小,自家孵的啊?”老周在那些小孩中间转了转,明显就发现其中一个小孩的瓶子里的蚂蚁比别人家的都要小一圈。“没有啊。”那孩子一愣,好像也没小多少啊,这都能看得出来?“我看看……确实是小了嘛。”老周伸手接过他手里的那个瓶子。就是一个普通的矿泉水瓶,瓶子上扎了很多透气用的小孔,瓶子里装了小半瓶黑蚂蚁,大多都还是活的,看起来精神头还不错,就是个头小点。“我昨天是跟他们一起上山的!”那娃儿说道。“那你的蚂蚁咋这么小?”老周又拿起瓶子晃了晃,越看越觉得小。这丫打小眼神就忒好,自从有了灵泉以后那更是好得不得了,这娃儿抓的蚂蚁看着确实是比别的孩子的小啊。“……”哪里有小很多,就小了一点点好吗?“大的被我爸拿去泡酒了。”“哦……”老周点点头,只要不是拿养殖的黑蚂蚁冒充野生的卖给他们就好,养殖的可比野生的便宜多了,听说他们县就有人养,所以刚刚看到这小孩的蚂蚁跟别人的有点不一样,他才会多问一句。“你爸也忒精明了些。”老周这么说道。“……”第332章面包和豆奶水牛馆现在都是提前挂号,所以早上这时候也并没有很多人排队,这时候过来的病人,基本上都是被安排在这一天看诊的,这些人里面,也有不少人申请到了免费医疗,也有不少人往捐款箱里放过钱。在水牛馆这个地方,人和人之间一直都是很和气的,很多人都是因为在这里一起治病才相互认识,说说自己生的是什么病,从前去过多少个医院,家里头现在又是个什么样,然后相互间再打打气,说一些互相宽慰的话,那也都是很暖人心的。水牛馆前面这个小广场一直都很干净,也不知道是谁买来的大扫把,平时就搁在牛王亭旁边的角落里,每天一大清早,水牛馆的坐馆大夫和学徒们都还躺在床上没起来的时候,就能听到有人在这边扫地的声音。“唰……唰……唰……唰……”一下一下,认真又仔细。贴在牛王亭上的捐款记录,永远都是平平整整的,虽然时间长了纸张也会开始泛黄,纸面上还会微微起毛,大约是有人用手指摩挲过的关系。实际上这些纸张上也没什么好看的,那上面甚至连捐款人的名字都没有,有的从来就只有每天一个的简简单单的数字,当天的捐款总额。罗蒙在这个小广场上待了不多会儿,就感觉到不断有人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有些人会主动走过来跟他说几句,有些人就是远远瞧着,只有在他看过去的时候才会对他笑笑。这家伙当惯了老周,对眼下这气氛多少就有点不适应,于是抓了抓头发,决定还是会牛王庄去吧。从小广场那儿出来的时候,他碰到何记西点屋那个老板娘,只见她提着一篮子面包往牛王亭那边去。罗蒙知道那些都是隔天的面包,每天早上新鲜面包出炉的时候,这个老板娘都会把货架上那些昨天卖剩下的面包用篮子装一装,提到水牛馆这边,放在牛王亭的石桌上让人免费取用。何记西点屋的奶油蛋糕很受欢迎,基本上都不会出现卖不完的情况,水牛镇上的人都挺喜欢这家蛋糕店,尤其还有牛王庄上这一大群吃货,每天晚上下工以后,在牛王庄上吃过晚饭,还会有不少人三五成群跑镇上去闲逛外加吃宵夜,何记西点屋也是他们爱去的地方。相对来说,她们家的面包卖得就没那么好,这跟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早餐喜欢吃馒头稀饭或者面条,中餐晚餐喜欢吃米饭,面包的话,当早饭太干,当中饭晚饭又显得太马虎,要是当甜品的话,大伙儿还是更喜欢吃蛋糕一点。罗蒙倒是挺喜欢她们家的面包,肖树林也喜欢。于是这时候他就往那边去了,刚好赶上面包出炉的时间,他打算买两个拿去文化广场那边。“老周来啦,我们老板刚刚出去了。”店里的营业员小姑娘依旧很热情,一大清早的就精神满满的样子。“我不找她,给我拿两个面包,分开装。”罗蒙指了指货架上的一款面包。“十块钱。”营业员利落地给他装了两个面包。“哦。”老周从口袋里掏出十块钱递给她,然后又接过面包。他们家现在已经不在这家店记账了,老周跟猴娃子他们都说好了,以后谁要吃蛋糕就自己掏钱买,那几个小的现在看起来也都没什么异议,至于长大以后会不会骂他小气鬼那就不知道了。相对于她们家的奶油蛋糕来说,这家店的面包还是比较实惠的,五块钱就能买到挺大一个老式面包,罗蒙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还吃过这种面包,后来面包的味道慢慢就变了。这种面包最大的特点就是劲道,一口咬下去,跟他们牛王庄的馒头似的,那里面还有丝状的纹理,面香浓郁,奶味香浓,还透着一点点淡淡的因为发酵产生的酸味。有些人不喜欢这种酸味,说是吃着怪,罗蒙却很喜欢,他小时候吃过的面包就是这个味儿,那时候面包对他们来说可是好东西,不是天天都能吃得上的,现在好了,五块钱就能买好大一块,爱吃几块吃几块。水牛镇文化广场上,每天固定的习武时间已经结束了,不过这时候还是有好多人在那里切磋交流,罗蒙过去的时候,肖树林正在跟一个中年男人说话,他远远就看到罗蒙一路啃着面包往这边过来。“那我先回去了。”“哎,这就要走了?”“别啊,先跟我过几招再走。”“明天吧。”“是老周来了。”“哎哎,那咱明天再练,你可别忘了啊。”“忘不了。”罗蒙还没走到近前,肖树林就拎个水壶往他这边过来了。“给。”罗蒙递给他一个面包。“哦。”肖树林笑着接了。两个人就这么在大街上边走边吃,罗蒙那个面包先吃完了,肖树林还从自己手里给他撕了一块:“还吃吗?”“吃。”老周很高兴地接过那块面包,他们家肖树林很少有主动让食的时候,现在除了猴娃子,基本上也就只有自己能让他这么干了。干掉两个面包,他们都还有点意犹未尽,于是在经过那家西点屋的时候就又进去了。蛋糕店老板娘这时候也已经回来,正在操作台后面处理今天刚送过来的牛奶,见老周他们过来,也就抬头看了一眼,然后就继续忙自己的。“欢迎光临!”营业员小姑娘好像永远都是精神满满的模样。“再要两个面包。”老周也是一副精神满满的模样。“十块钱。”小姑娘装好两个面包递给他们。“要是还能买到豆奶就好了。”肖树林递钱过去的时候,这么说了一句。他小的时候没少吃面包就豆奶,肖老大年轻的时候也不咋会做饭,尤其是老婆刚跟人跑了的那几年,经常就是随便塞给肖树林几块钱,叫他自己上外边买吃的,那几年肖老大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是不怎么上心的,那点钱能买些什么吃的,又够吃几顿的,他好像也没仔细去算计过,所以肖树林经常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那时候肖树林最经常吃的,就是面包就豆奶,一个面包八毛钱,一瓶豆奶七毛钱,两样加起来才一块五,肖老大给十块钱就够他吃好几天的。虽然经常吃,但也从来没觉得腻味过,因为还有很多时候是连这些也吃不上的。老周和肖树林一起出了店铺,何记西点屋的老板娘何瑾英还是继续低着头干活,她们店里的生意不错,每天的工作量也都挺大,从早到晚,就很少有清闲的时候。但即使的在这样的忙碌当中,她每天早上还是会坚持烤一些并不那么好卖的老式面包。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因为生活在农村,家里头兄弟姐们又多,虽然没怎么挨饿受冻,但是像面包这样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相当奢侈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分到过一整个面包,每次都能只能吃到一小块,就是那一小块的香甜,曾经也能让她感觉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时间转眼又过去几天,这一天早上,西点屋老板娘何瑾英也像往常一样,把昨天没卖完的几个面包拿到牛王亭那边。从西点屋到牛王亭的这一段路,基本上也就是相当于她每天早上的放风时间,这一路她走得不快,经常可以听到水牛镇上的镇民或者是那些外地来的人们说一些这样那样的事情,最经常听到的还是关于老周的话题。在这些人的谈话中,老周的形象往往都是高大的,精明的,宽厚的,无私的,幽默的……总之他的优点很多很多。何瑾英板着一张脸把那些蛋糕拿到牛王亭中,然后又板着一张脸回到自己的西点屋,对于她的这种表情,镇上的人们也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何瑾英推开自家西点屋的玻璃门走进去,老周这时候正站在操作台边上研究店里的那一台牛奶分离机,那悠闲的姿态,简直就跟是在自家牛王庄一样。“……”何瑾英把眉头皱得更紧。她简直快要受不了这逗逼了,就因为肖树林说了一句:“要是还能买到豆奶就好了。”这丫就天天跑到这里来跟她软磨硬泡,非要让她做了豆奶摆出来卖……第333章农事经过老周坚持不懈的努力,肖树林最终还是喝上了新鲜可口的豆奶,何记西点屋的老板娘何瑾英每天早上现做的,用玻璃瓶子装了摆在店里的货架上,一瓶卖四块钱,卖得也还成。这种豆奶用的也是牛王庄的黄豆,而且还是当年产的新鲜黄豆。因为是老周死乞白赖非要人家做出来卖的东西,在原料供应方面,他自然也不能含糊。罗红凤早餐店里的豆浆也是用这种黄豆打出来的,一份才卖两块钱,不过豆浆这东西做起来容易,相对来说豆奶就要精细许多,做着可费事了。这样的豆奶一份四块钱说起来不贵,但买着吃的,一般也都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家庭,最主要的消费群体还属那些外地人,永青的彤城的,还有从更远的地方过来的,有来看病的有来牛王庄干活的,也有阖家老小一起过来闲逛旅游的。现在的水牛镇虽然比从前要富裕些,但镇民们每日里赚的,也都是一些辛苦钱,没哪个这么快就大富大贵起来的,在生活上,也大多都还坚持着节俭的习惯。要说富贵,老周自己现在也没多富贵,除了牛王庄上那些土地还有上水村的菇棚,其他基本上都是不赚钱的买卖。要说节俭,那他也是很节俭的。有人带头有人效仿,时间长了大家都不以精打细算为耻,风气大概也就是这么形成的。肖树林几乎每天练武时间结束后都要去一趟何记西点屋,整一块老式面包填填肚子,再来一瓶鲜豆奶。这一天跟他一块儿去西点屋的还有几个跟他一起练武的半大孩子,这都还是学生呢,不过这会儿暑假还没结束,他们也闲,今天他们跟肖树林说想上牛王庄干活,这不,肖树林就领着他们过来了。“擦,真贵,上牛王庄卖一天力气也才够买两块蛋糕的。”镇上的中学生显然不是这家蛋糕店的主要消费群体,在水牛镇上,一般这么大岁数的孩子,每天能有十多块零花钱就算是比较可以的了,也不能为了吃块蛋糕其他东西都不买吧。“面包要不要?”肖树林也不叫他们自己挑。“要!”“要要要!”有人请客那还不好,原本就是能吃的年纪,练了这几个钟头的功夫,今儿早晨吃下去的那点东西早就消化得连渣都不剩了,能有免费的面包吃那也是很不错的,这家店的老式面包一个也要卖五块钱呢。最后肖树林不仅请吃了面包,还一人给他们买了一瓶豆奶,几个人就这么站在路边一边吃着,一边等牛车经过。刚刚练武辛苦了,这会儿吃点东西,再坐牛车上歇歇,刚好。等上了牛王庄就又要开始干活了,爹妈给的零花钱总是有限,趁这会儿学校还没开学,他们自己也上牛王庄去挣点,听说最近牛王庄上开始收黄豆,收完黄豆接着又要收地瓜,正是缺人手的时候。肖树林他们刚坐上牛车没走远,那边又有一个中年妇女进了何记西点屋:“豆渣还有没有?”“没有了,今天的豆渣都被理发店那边买走了。”营业员小姑娘回答说。“他们家才养了几只小鸭子,要那么多豆渣干啥?”那中年妇女大大咧咧地说道。“要不你找她分一点去呗。”“顺便去看看他们家鸭仔去。”那中年妇女说着就出了西点屋。在距离何记西点屋不远的地方有一家理发店,是一对年轻夫妻在经营,店面也是他们自己家的。“你妈在家呢?”“在后屋呢。”“你家鸭子都长挺大了吧?都活了没有啊?”“都活了,长挺好的。”“我看看去啊。”一会儿进了后屋,出了后院,果然看到后头的水泥院子里有一个角落专门被围起来,里头养着七八只不大不小的水鸭子。“呦,都长得挺好啊。”那妇人扬声道。“可不,再过些日子,就能散到外头去了,头几天也不知道能不能认得路回来。”说话的是一个五十出头的妇人,这时候正蹲在一旁的空地上,把桶里的豆渣捏成一团团的,摆放在刷洗干净的水泥地面上晾晒。“到时候可别跟别的鸭子回别人家去了。”那妇人笑道。“反正不能去你家,你们家那几只鸭子都欺生。”“那可说不定,我家的鸭子长得多好。”“这会儿来我这儿干啥呢?”“听说今儿的豆渣都叫你给买了,我想跟你这儿分点豆渣。”“不分。”“你这几只鸭子能吃得了多少,别到时候攒得都发霉了。”“发霉了我就拿去当肥料。”“那多浪费,就你家阳台上那几个菜篮子,随便上路边捡两坨牛粪就够使了。”“不分,我得多攒点,万一以后买不着了。”“那要不然,你分我点豆渣,我分你点碎面条?”“……那成。”水牛镇上也有做挂面的作坊,每天都要晒好多面条,有些面条被风吹断了掉在地上,那就不能要了,还有切段的时候、包装的时候产生的碎渣,一般都是贱价卖给那些喂鸡养鸭的当饲料。现在连菜市场里头的烂菜叶子都有人捡。那些菜档子每天都要丢不少菜,那一大堆一大堆的,从前都是清洁工一车一车地拉走,现在临近中午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妇人提着篮子过去挑拣,等这些人挑拣过后,那些烂菜堆至少都能少一半。捡回家的萝卜青菜稍微洗一洗,剁吧剁吧,和米糠之类的饲料拌一拌,用来喂鸡喂鸭的都挺好,主要是不费钱,每天还能捡点鸡蛋鸭蛋的,啥时候想吃肉了,那也是现成的。再说肖树林这边,几个人坐着牛车,晃晃悠悠就上了牛王庄,在溪口那块石碑那里下了车,步行往四合院那边过去。他们几个人到四合院的时候,陈管事和侯胖子正坐在院子外头的长廊上嗑瓜子,陈管事刚刚安排好这一天的工作,这会儿正是清闲的时候,侯胖子这是还没开始忙活呢,反正洗菜切菜的活儿也用不着他。“他们几个说是要干活。”肖树林对陈建华说道。“好啊,这几天正是要人手的时候。”陈建华把瓜子壳一丢,顺手就拿起旁边桌面上的一个文件夹,从里头抽出一张打印纸:“看看这上边的号码,记住自己小组的编号啊,你们自己选个组长,把组长名字写上,一会儿要是忘了编号就报组长名字,不过他们要是找起来就麻烦点。”“把这张表格填一填,等一下交给负责计数的人就行。”肖树林顺手接过那张打印纸,转手递给自己身边的一个男孩。“知道,我以前来干过。”这张打印纸上不仅有编号,还需要他们填写一下小组人数,组长名字以及全部组员姓名,下面还有一个空白的表格是用来记录他们今天的劳动成绩的,背面还打印了各项工作的工资计算方法,以及等级评判标准。“那行,今天咱主要就是收黄豆,你们沿着这条路过去,一直往东边走,从最东面开始收就行了。”陈管事又道。黄豆种植有先有后,收获的话也是按先后顺序来的。“我带他们去吧。”肖树林对于牛王庄上的庄稼地都比较熟悉,知道哪片地要先收哪片地要后收,这几个毕竟还都是小孩子,不教着点他也不大放心。“那行,你带他们去,我还得继续在这儿值班。”陈建华这会儿看起来虽然挺闲,但也是不方便走开的,自打眼镜仔被调去水牛馆之后,他还没能重新培养出一个得力助手,现在牛王庄上好多事他都得管。收黄豆也不需要带啥复杂的劳动工具,拿上一捆草绳几双劳保手套,再牵上两头牛牛就往坡上去了。他们这些人的任务就是把地里的黄豆拔了运回来,搬到牛棚顶上的平台去晾晒,剩下的事情他们就不用管了,牛棚那边有专门负责称重的人员。“咱就把黄豆拔回来就行了?”其中一个年纪比较小的男孩子说道。“是啊,拔好了用草绳捆一捆,绑在牛背上让它们驼回来就行。”一个年级捎大点的说道。“怎么他们有三轮车?”又有人问。“有专门骑三轮车的人,一会儿应该也能帮咱拉一辆车,那些人是不属于哪个小组的,听说以前有人骑三轮车骑翻了,所以现在都不给随便用了。”几人说着上了山坡,然后肖树林就指着眼前的一片黄豆地对他们说:“你们就从这边开始拔吧,那边坡上的黄豆还有点青,看到没有,那边就先不拔了,先拔这些已经变黄了的。”“好嘞!”一个小孩兴冲冲地跑到地头上,顺手操起一棵黄豆往上一扯……没扯出来!“这黄豆长得还挺扎实啊。”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两手抓住用力再一拔,这回总算是给他拔出来了。“别着急,慢慢拔。”肖树林把手套分给他们,又把水牛和草绳留下,然后自己就往坡下去了。当初第一回拔黄豆的时候,他也以为这活儿挺轻省呢,拔过就知道厉害了,尤其他们这儿的土质可硬着呢,不像北方的黑土地又松又软,那一株株的黄豆都把根扎得又深又紧,没两把子力气根本干不了这活儿。说起来,这地里头的活计,也没哪样是轻省的。肖树林走进四合院的时候,看到老周正坐在廊下打盹。这几天有好几个短工跟他嚷嚷说要吃猪肝,然后他今天一大清早就跑村里去买猪肝了。罗汉良他们家的猪肝卖得特别好,这年头外头养猪场的猪都吃的饲料,加上药品滥用的问题,像猪肝猪腰子这些东西,大家也都已经不太能放心食用了,不过罗汉良他们家的猪就没这种问题,所以他们家的猪下水也卖得特别好,老周要是不早早过去拿,晚一点还能留不留得住可就难说了。四五点钟就爬起来,忙活到这会儿也是有些困了,搬张竹椅在廊下打个盹那也是很惬意的。肖树林看了看,上二楼拿了件长袖衬衫给他盖上。就这小身板,当初一个人还敢种那么多地呢……第334章赶车人八月中旬,北方某小城,一户普通人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