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厚仁明,聪慧勤勉,文武兼备,既有儒者风范,又通晓军略,堪称完美的储君。
朱标之后,便是老四朱棣了。
这孩子自小好习武艺,练就一身好本领,也是大将之材!
正说话间,徐达等人步入帅帐,带来了勋贵子弟们的策论答卷。
此次应试子弟不足百人,加之李琪所献之策实在骇人听闻,徐达也懒得筛选,便将所有答卷一并封存呈上。
朱元璋接过,细细翻阅起来。谁知才看了几篇,脸色便沉了下来。
“荒谬!”
“写的都是些什么狗屁不通的玩意?”
“一群蠢材!朕还用得着他们来教怎么对付北边那些鞑子蛮子?”
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老朱本对这些勋贵子弟寄予厚望,却未料大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烂泥终究扶不上墙!
说这些是策论,已是抬举,通篇尽是废话!
冯胜老脸有些挂不住,硬着头皮辩解。
“陛下,毕竟是勋贵子弟,平日里都忙着习练弓马武艺,又不是那些读书的秀才。字能写端正,文章能通顺,就算祖宗保佑了,哪能指望他们真说出什么治国安邦的大道理来?”
他这话,道出了一众武将的心声。
原本校阅大比,不过比试骑射罢了。
谁知皇帝陛下非要加一场文试,还考什么策论,这不是存心为难人么?
这些勋贵子弟,多半连字都认不全,年纪又轻,见识有限,能指望他们献上什么良策?
策论这玩意儿,那是文人的考法,用在此处实在不合时宜!
朱元璋瞥了冯胜一眼,懒得与他分说。
他强压着火气,继续往下翻看。
“总算有一篇勉强入眼的了!”
老朱忽然开口,目光投向徐达,“天德,这是你家辉祖写的吧?写得不错。”
徐达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对那些毫无新意的文章,老朱直接略过,连多看一眼都嫌费事。
直到翻到一篇,倒是让他神色微动,凝神细看起来。
良久,朱元璋抚掌赞道:“此篇甚好!先点明我大明必须彻底击溃草原诸部主力,令其胆寒,再辅以安抚笼络之策,如互市、册封等等,所提方略切实可行,绝非纸上谈兵,倒像是出自沙场宿将之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