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能硬舔?
朱元璋老脸微热,心头颇觉古怪。跟这小子说话,倒是有趣……他笑骂一句:“正经些!朕有几处不明,你仔细分说。”
“譬如这句,‘兵争乃政事之延续’,作何解?”
“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
帐中将领大多听得云里雾里。他们是打仗的,不是玩权术的,故而不觉有何深意。但朱元璋、朱标、朱棣父子三人,却是眼神骤然一亮,越琢磨越觉其中大有深意。
朱标与朱棣的目光,齐齐落在李琪身上——这位刚得了“大孝子”名头的家伙,不知能有何高论?
李琪何曾经历过这等场面?眼前坐着的,可都是跺跺脚江山震动的巨擘!开国雄主朱元璋!仁厚储君朱标!未来的永乐大帝朱棣!还有那班辅佐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开国名将天团!说不紧张,那是骗鬼!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用最浅白的法子讲清:
“打个比方便知。比方说,我大明与高丽起了刀兵……”
李存垣忍不住小声嘀咕:“这哪能打起来?高丽怂得跟孙子似的,借他俩胆也不敢……”话未说完,他便惊恐地捂住了嘴。因为李琪正和朝中一众大佬,齐刷刷地瞪着他!
朱标见气氛尴尬,温言解围道:“存垣所言倒也在理。自大明立国,高丽率先遣使称臣,两国邦交尚可。李琪,不妨换个例子?”
太子爷开了金口,又是商量的语气,李琪自然得给面子。
“那……就用倭国吧!”
果然,一提倭国,上至天子朱元璋,下至纨绔李存垣,无不面露鄙夷之色。这回,无人再有异议。
朱标再次开口,这位以仁厚体贴著称的太子问道:“若我大明与倭国开战,其根本缘由何在?”
“倭贼冥顽不灵,屡屡纵容海盗,袭扰我东南沿海!”朱标自问自答,“若起兵戈,此当为主因!”
李琪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殿下所言,对,也不尽然。”
“我们不妨简单想:大明兴兵征倭,初衷可是为护佑沿海百姓?”
朱标思忖片刻,点头称是。他深受儒家仁政熏陶,护民之心根深蒂固。
“那么问题来了。”李琪看向朱标,“初衷是为百姓好,可一旦开战,带给大明百姓的后果又是什么?”
“其一,兵书有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朝廷必征召数万乃至十数万民夫转运辎重;远征将士动辄数万,归期难料,生死未卜。”
“民夫劳力多是农家顶梁柱,肩负养家糊口之责。他们一走,田亩荒废,粮产必然锐减……”
常茂听得不耐,粗声打断:“小子,你绕来绕去,究竟想说什么?”
“我想说的是!”李琪提高了声调,“我们打仗的初衷,是为了护佑百姓,让子民过得更好!”
“可无论将士死伤,还是粮产锐减,结果都一样——百姓的日子,只会更加艰难!”
“战争,本身就是一桩罪孽,它只会带给百姓更深重的苦痛!”
哟呵?这小子还是个厌战的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