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过是在自言自语地发泄,并不需要宋利出主意。
在这种涉及丞相之位的问题上,谁说话都没用。
朱元璋干脆走出谨身殿,坐在台阶上,一边晒太阳,一边掰着手指头,开始琢磨接任的人选。
胡惟庸不干了,杨宪倒台了,李善长已经在位了。
接任的人选,至少要和他们几个差不多才行吧?
不然,随便挑个人上来,恐怕只会让他更头疼。
按照资历、官职、能力、名声等各个方面仔细一算。
结果,唯一一个有资格的人就是汪广洋了。
一提到汪广洋,朱元璋心里总觉得有些不舒服。
怎么说呢?
论出身,他是朱元璋起兵时就跟在身旁的老臣;
一路走来,也算得上有能力、有功绩,不然也不会被封为忠勤伯。
从爵位就能看出,这是个深受信任的人。
实际上,汪广洋出身江苏,还是元末的进士。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可以说,他是朱元璋起兵时少有的“正统”文人。
毕竟,即使是在元末,能考上进士的,都不是一般人。
偏偏汪广洋不仅这些文人基本功娴熟,处理政务、机要也非常拿手。
就这样,他在朱元璋麾下一路平步青云。
但……汪广洋有一个让朱元璋非常不满意的地方。
那就是,这个老家伙是个十足的混子。
没错,他实际上是洪武年间天字第一号混子。
而且,这混子还跟胡大老爷的躺平不一样。
胡大老爷虽然躺平、摆烂,天天搂着妹子、吃着美食,甚至上衙天天迟到早退。
但即便如此,胡大老爷却没有耽误任何差事。
说白了,胡大老爷的宗旨很简单,我自己摆烂归摆烂,但不拖累别人。
可汪广洋不一样,他正好和胡惟庸相反。
平日里看起来正气凛然,可工作上、差事上,连得过且过都算不上。
主打的就是俸禄照拿,事儿不干。
其他人要争权夺利,你去争;
其他人要祸国殃民,你去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