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小说

神医小说>开海节是什么意思 > 第242章(第1页)

第242章(第1页)

  “义父要我任明租界总督,一在收税、二在占地,合同写的清白,一百年。百年光景,便是一片荒地,何样繁华求不得?既要收税,何不连出入地中海船舰税务一应卡下。”  “今天我还收不得地中海的船税,明年六座宝塔与三座造船厂、驻军三千的营房一一修缮、一支六甲舰队再次停靠,船税收不收得?”  “倘百年后,租约到期西国不愿续约,子孙亦不愿交地,西人索地,害怕拦他不住?”  “大明港!”  说着,李旦打亮火机,笑道:“好的很。”第三百一十章迁徙  杨应龙升官了。  事情的起因是大明朝近年来向新土地的人口迁徙,万历五年山东遭灾,朝廷一次向亚洲输送军民近十万,紧随其后的就是改土归流。  从播州开始。  杨兆龙在新明大岛开天辟地,随后朝廷启动新明建制,派遣李化龙上岛这才真正将新明当作朝廷国土。  新任总督并非省油的灯,转眼向朝廷送去手本,议迁徙播州杨氏等四姓土司上新明,给与其守卫边疆、永镇斯土之大权。  有人欢喜有人愁,杨应龙对此就很不乐意……播州宣慰司既有良材美木又有高田沃土,数百年经营早是固若金汤,突然要迁往海外,这事就算姐姐再怎么劝说海外福地,也难解开心头抵触。  不过杨应龙也没冲动,因为他自己也挺难以取舍的,因为他看过朝廷划出的土地舆图——处新明西北,比播州宣慰司大十二倍。  单纯的土地很难令杨应龙动心,因为他知道那片土地腹地贫瘠的很,真正的好地方是他弟弟杨兆龙名下的新明东南,西北比大明的西北还要贫瘠,大明西北好歹开发了上千年,那边只有杨兆龙经营的十几个村子。  尽管土地大了十余倍,可实际能农垦种植的土地加一起恐怕还不如播州,加之地域分散,很难像如今的宣慰司一般形成有效管理与集中权力。  但那盛产铁矿。  没有人知道盛产到什么程度,只知道那边的铁矿脉比姐夫的人在琼州找到的铁矿还要大,派去探矿、挖矿的人已经好几拨,可还是说铁矿产量仍有巨大富余。  两难之间,杨应龙将选择的权力交给皇帝……在与朝廷互相扯皮的一年时间里,他命人伐了七十二根良材美木,一路送入京城。  他想的很清楚,如果皇帝觉得杨氏在播州还有益处,大树没了还会再长;如果朝廷执意要将他迁往新明,留着这些大树也没用。  结果显而易见,皇帝还没到欣赏高大宫室的年纪,良材美木对他来说没什么用,万历爷更喜欢楸木、白桦木和带疙瘩的老榆木——这些都是做鸟铳带托铳床最合适的木材。  至于大杉木?  万历倒是收下了播州宣慰使的一片美意,命宫里人把这些块儿大、条儿靓的杉木全存到神木厂,留着以后上了岁数的大臣仙逝,定做紫衫棺材。  改土归流的事儿上,万历爷跟杨应龙可不是一条心,杨应龙觉得贡上些良材美木能让播州宣慰司免于被迁往海外;万历爷觉得杨宣慰使对朝廷忠心耿耿……那不更得封出去?  怪不着皇帝,要怪就怪陈沐。  皇帝觉得,天底下最了解海外的大臣、北洋重臣陈沐整日里窜动着要把那些皇亲国戚弄出去,内阁与他一拍即合,不停在耳朵边儿上吹法螺:海外好啊海外妙,海外发大财、海外治百病,就连咱大明朝有啥伤筋动骨的大问题海外都能给解决了。  一年三个军府最多时候一年搂回来贵金属价值白银一千三百万两。  哪怕后来金银少了,其他各类货物、原材料、大米这些东西的价值却越来越多。  要是单单钱财,还称不上海外治百病。  前两年张居正夺情,五君子不是闹得挺欢?把皇帝气的光想把他们打死,发配海外了。  后来又有点后悔,一打听五个人到亚洲去确实遭了一番大凶险,又是天花又是黑脚人入侵啥的,最后否极泰来五个县倒都还不错。  这个印象已经在万历皇帝脑子里根深蒂固了——越是忠心、越是有才能、越是该赏赐的,才越该出海!  何况皇帝老爷心里,这杨氏应该是非常懂行儿的呀,守着陈沐大亲戚,是不是?  你杨宣慰使送良材美木又不说话,这意思是不是嫌朕给你安排的慢了?  万历爷还觉得挺过意不去。  立、马、安、排!  杨应龙万万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皇帝派来使者叮咣一顿赏赐,什么锦绣六表里、青珠七十颗把杨应龙砸蒙了,随后改封新明西宣慰司宣慰使,再加封正二品新明西都指挥使、授龙虎将军,受新明总督李化龙节制,即日起迁原播州宣慰司治下军民两万户渡海驻新明。  跟说着玩呢一样。  两万户啊,不是两万口。  圣旨一下,四川、贵州、湖广三省凑了过来,一个个儿都像吃人不吐骨头的狼一样帮忙迁徙百姓,情谊盛得让他害怕。  都盯上三省交界这块富裕的土地了。  还别说,皇帝的旨意送到,杨应龙心里的抵触也没了。  因为他找上南洋军府打听了,新明的大矿确实就在他治下,虽然环境不好亦难于管理,但可供开采的储量巨大,那边海岸上只要悉心经营也足够供养两万户百姓。  何况航线在数年之间已趋于成熟,即使天有不测风云,单靠物产丰富的爪哇航线运送粮食,亦足矣帮他渡过难关。  至此,在万历七年三月,播州军在杨兆龙的开辟后,全面加入朝廷开辟新明的计划当中,数以百计的大船自南洋卫港起航,驶向遥远的新明岛。  李化龙得知这一消息兴奋异常,他名为总督,可实际掌握的权力、人力尚不如凤凰港林道乾那个海盗总督,人家好歹名义上为天子统御爪哇二百余万百姓。  尽管这么些年过去,凤凰港还是凤凰港,众多海盗蜗居在爪哇岛西岸,可终究是朝着东边慢慢扩大自己的影响,兼得守着贸易路线,几乎垄断西洋、南洋二军府之间的运输航道,就算两边军府大帅都不是什么善茬,好歹还要给人家一口汤喝的。  他这新明呢?看着大,岛上除了野人就是野狗、大袋兔和鳄鱼,明知道有铁矿,却没有足够的人手开采,常年挣扎在温饱线上。  总督李化龙怎能舒心?  杨应龙来了,事情就好办了。  不过在这个节骨眼上,新明岛东南的探险家杨兆龙却没影儿了,李化龙派人怎么找都找不着。  连人带侍女还有那刘副千户及麾下兵将,都没了。  一起失踪的还有十二条大福船与二十六条护岛神犬。  最后翻遍了小总督的府邸,才在柱子上找到匕首歪歪扭扭刻的一行字。  “杨某去亚洲找姐夫开辟新航线了,不必挂念。”第三百一十一章万寿  远在亚洲的陈沐并不知道小舅子杨兆龙离家出走,常胜藏书楼避水阁里,他正翻阅着黑云龙与呼兰从魁北克一带送回的战报。  金城的呼兰与常胜的黑云龙合力攻破了圣劳伦斯河上法夷位于蒙特利尔的贸易站,并击溃休伦人主力,将其吸收至长屋联盟中。  战事的过程非常顺利,二部都未遭受太大损失,不过在这之后对于接下来的战利品分配上,两名将军想法相悖,使接下来的一切陷入僵局。  就这么个事,陈沐手边收到的三份战报、十四份书信。  有黑云龙的自说自话,将他从佛罗里达一路向北的部落情势粗浅地分析一通,并拿出他对东北民情的‘黑云龙式’解决办法——效法长屋联盟,组成兄弟之盟。  也有呼兰奉上的公文,横跨金城至东海岸间大小数十个部落、多个联盟,也拿出了‘呼兰式’的解决办法——东洋军府抽调各部落贵族后裔组建怯薛军,在草原上成立大呼兰卫节制诸部。  另外一份战报是麻贵送来的,他是呼兰的顶头上司,基本同意呼兰的建议,原因也有理有据,早年初次东征,不论朝廷、陈沐还是麻贵,都向其麾下汉地卫军、蒙古草原、女真部落招募来的军士许下许多愿望,如今朝廷在这边站稳脚跟,到了要实现许诺的时候了。  其他的书信都只有参考意义,有呼兰麾下百户关征派人送来的信,信上对呼兰在亚洲重建大蒙古的想法表示担忧。  也有两军之下各级宣讲官交上的工作报告、旗军心理问题等林林总总的公文。  “全是在走回头路,又不是边境,单单成立卫所、部落联盟长久看来毫无益处。”  被陈沐叫来的邹元标对两种方法都不认同,他道:“他们这是想把北方变成土司,还望大帅三思,切不可遍地土州。”  “我在和你想一样的事。”  陈沐的手拍拍书信,另一只手揉着太阳穴道:“土司的存在意义就是维持稳定,迟早要改土归流,但他们的信上说的也都对。”  “一来我们没有足够的百姓去充实北方,北方部落亦不似西海岸诸部与我联系颇深、又有西班牙这个共同敌人,只能徐徐图之。”  “二来是早年失算,那时我就担心朝廷不愿东征,就像我们来之前的亚洲,与其让它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我宁可这儿遍地都是大明的土司与卫所。”  陈沐有很严重零和思维,如果某某地不是我的,那毁掉也无妨,哪怕我什么都得不到,也不能让别人得去好处。  早期的亚洲规划就是如此,既然这是西班牙的,那我就照着殖民去跟你抢夺,一个一个卫所铺过去、一个一个土州铺过去,直至和你实际控制区域接壤。  哪怕朝廷不能从土州或卫所得到任何好处,只要能伤害你的利益,这就值!  但当现在亚洲已经成为大明的囊中之物,陈沐就有点舍不得了。  纵然心里有万般的不舍,陈沐也只能叹出一口气,道:“答应部下的事总要做,不能说该给的封赏不给,但要让麻督军去纠正呼兰的想法,那不是呼兰部,是呼兰卫。”  “这件事我派人去做,快到万寿节了,刚好把五地知县、五部督军、两个总督召集过来,借着为陛下设香案祝寿的机会,议一议今后北方诸部应如何管理地方行政,还有,召集各部落首领,一起来常胜祝寿。”  万寿节即是万历皇帝的生辰,九月四日。  陈沐近来也在准备给万历皇帝的礼物,亚洲特产大礼包——阿兹特克弹力球与橡胶树苗,一本《东洋军府新编硫化橡胶妙用》附橡胶硫化手册。  到时候让返航的三期船队给皇帝捎回去,可以预料的是以后的万历皇帝会被后人冠以‘蒸汽皇帝’、‘铳炮皇帝’、‘练兵皇帝’等称呼外,再加上种树皇帝这个响当当的名头。  想到紫禁城里犯了错就乖乖跪好还不忘往膝盖下头搁个跪垫儿的小皇帝将来有可能被誉为有明以来战斗力超越太祖、成祖的皇帝,陈沐就不自觉地笑了起来。  差点笑出声才反应过来邹秃子还在屋里,又收敛笑意,抬手道:“放心吧,北亚是一定要设地方行政的,行政机构在当代是最好解决的时候,当代不解决,留给后人的都是烂摊子,到时候再花大力气,没必要。”  “你看过了,宗室里有成器的人选么……朝廷这一年别说进士,就算是举人、贡生都没送来一个,那边至少要立五,不,少说要三个县吧?”  邹元标用表情告诉陈沐:你在做梦!  “下官不是说我大明宗室没成器的。”邹元标异常无奈,拱手道:“大帅您想想,那成器的能给你送到这儿来?还是说大帅想把大数学家送去当知县?”  秃子把问题回答的很清楚了,成器的就只有领队的郑王世子,可人家朱载堉只是带这帮人过来,什么时候打算回去人家自己说了算,就算是陈沐也指挥不动人家。  “除了郑藩世子,剩下那帮酒囊饭袋什么都不会,不,他们也有会的。”  邹元标和陈沐说话时很少撇开话题,可想而知他对那帮子宗室有多无奈,手掌缓缓拍着茶案道:“强抢民女的、讹诈财产的、吓唬官吏的、甚至还有想挪用常胜赋税的,拢共六百多人在常胜住了小半年,三十七人违背法令四百多次。”  “下不得狱、用不得刑,每次只能抓起来押送给郑藩世子,世子是有德才,可没辈分,论起来好些人都是世子叔伯,责骂一顿回去依然如故,谁拿他们都没办法。”  邹元标说着,两眼定定地看向陈沐,小声道:“大帅,借此时机,哪个部落不听话,就封个奉国中尉到他部落去,有个三长两短,军府就报……”  “不能死,一个都不能死。”  邹元标话刚说出来,就被陈沐否了:“这才六百人,国中还有十几万等着往外封呢,现在就死了人,将来那些人还出不出的来?”  “先养着吧,别着急,表现好的给我记着;表现不好的,也记着,有时候给他们算账——等着瞧吧。”第三百一十二章哭甜  宗室也是人,没什么特别,有品行不端的就会有德行良好的,猛地来到新大陆,没了约束,想干点狗屁倒灶的事,很正常。  倘若在国内,他们想做坏事,凭借身份会有极大的破坏了;但在常胜?宗室的出身除了意味着他们四体不勤外,根本没有其他用处。  你说你是大明宗室,别人也得知道大明宗室是什么,才能怕你畏你不是?  当然了,比起那三十七个讨厌鬼,大部分宗室还是很知上进的。  常胜知县邹元标在县城西郊给他们划了一片二百多亩的宗室大学,最先开的教学科目就是建筑、数学、音律、天文四科,本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想法,后三科都由山长朱载堉亲自授课。  东洋军府实在是懒得拨划人手去给他们上课,别说东洋军府了,朱载堉都懒得去上课,郑王世子一天天闲着没事在小院儿里琢磨琢磨天文、拨弄八十一档特大号算盘玩得可开心,给那帮榆木脑袋上课?不去,就不去。  必修被折腾成选修都不行,最后定成每月逢五上课,正好一个月能把三科各讲一个时辰。  宗室们真正的主修只有一个——建筑学,而且大家对此都有极大的热情,三天上一个时辰都觉得不够,恨不得一天上一堂课。  不上课不行啊,东洋军府不给盖房子,光划了二百亩野地,六百多人过来都半年了,还睡着帐篷呢。  之所以一天只上一个时辰,是因为剩下的时间他们得去挖土、挑土,倒不是说这就上手盖房子了,他们只是要先做陶制模型,自己练练手。  哪怕东洋军府不愿意惯着这帮宗室,也不能太过刻薄到让他们自己烧砖去,青砖木料还是给的,但不是白给,要让他们用成绩来换。  这是一种鼓励措施。  因为在陈沐的观察中发现,宗室子弟不是没有好学的天赋,只是他们普遍不爱学习,哪怕是最乖乖听话的人,也没有学习的动力——后天的豢养让他们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  学了东西也不知道能干什么。  现在他们知道了,学好了东洋军府就会派人送来够建一间营房的青砖、瓦片、木料等材料,还会出钱为他们雇佣工人到这来听他们指挥盖房子。  谁学得好,谁先住上房子。  只是进境缓慢,估计除了陈沐送给朱载堉的宅子外,常胜第一座属于宗室的宅院要等到明年才能盖出来了。  其实就算拿到建材、送去匠人,宗室自己能干的事也不多,陈沐这边早就给宗室大学规划好总设计图了,他们的住宿区建筑位置、建筑大小、街道宽度这些全部都被固定死,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  何况至少在目前的规划中,所谓的宗室大学谈不上是什么好地方,那就是个把百无是处的宗室培养成一个拥有基本生存技能正常人的地方。  “世子殿下,等宗室们把宿舍宅院盖起来,我想以地理、水利、机械、施肥、育种、繁殖、饲养、饲料等学科为基础,在宗室大学设立农业与畜牧学科。”  陈沐抬起双手在身前摊开,对客座上戴着四方平定巾安静的中年世子笑着说道:“如此一来,一两年光景,宗室子弟的伙食便可自给自足了。”  朱载堉定定地看着陈沐眨眨眼,硬憋了一口气在心口……什么叫伙食就自给自足了?  他以为陈沐给宗室子弟开设更多学科是为了宗室,合着就为给东洋军府省个饭钱?  “陈帅在朝中时力主宗室外封,如今于常胜设立宗室大学,所图这事大,这事理我明白,可难道东洋军府年缴赋税数百万两,独独差了六百宗室子弟的伙食?”  宗室子弟学习是有个好出路,都明白。  可他们四体不勤也是现实,抱了一辈子铁饭碗,到如今房子要自己盖、就连饭都琢磨着让他们自己种、吃得肉都要自己养,这一切朱载堉都能理解。  但唯独,陈沐是怎么张开这个口的。  朱载堉很不能理解,他面上并无愠怒,只是心平气和地摇摇头,道:“如此做事,未免太薄。”  居庸关贴脸上的人,会惧怕这点儿诘问?  陈沐十分真诚地看着郑王世子,点头道:“缺。”  “宗室子弟确实有作奸犯科者,陈帅即使记恨他们,单为难他们便罢了;国中那禄田、王庄受益的人可没被派到常胜来,更多的是无能为力的子弟,陈帅又何苦为难他们?”  “世子殿下,我没有为难他们的意思,国中六万余宗室带来的钱粮压力,想必殿下也明白,亟待解决;宗室大学,就是陈某拿出的解决办法。”  “宗室不能当兵,也不可能让他们下地干活,说白了即使宗室里出了不孝子,一码归一码,那也是北逐元寇驱除鞑虏太祖皇帝的后人,倘若在太平盛世、亦或宗室数目少些,于情于理,养着没有问题。”  “可世子殿下看看,当今这大争之世,想谋万世社稷,能太平么?宗室的数目,又少么?”  “我挑的都是好学科,亚洲人丁兴旺、百废待兴,各行业人才都很缺乏,宗室除了做艺术,还可以学建筑,将来各地建起城池,都需要他们。”  “农业、畜牧业,这片土地上将来会设立数十乃至上百个卫所,哪个地方能缺了农业、缺了畜牧?甚至再不济,划一片土地做大牧场、大农场,难道宗室会过得比别人差?”  “除了不能掌兵,那是祖训,其他的陈某都为宗室子弟考虑到了。”  “但在现在,世子殿下问陈某缺不缺供养宗室那一口米,我不缺,但不能给。”  陈沐脸上没有笑容:“倘若宗室学不会自食其力,陈某就算从头到尾全安排好,将来也依然没有用,所以这一口米,我能不给,就不给。”  “陛下给我的信里说了,不能让宗室子弟冻死饿死,更不能有意去害他们安排到危险的地方,但没说不能让宗室挨饿、不能让宗室受冻。”  “坦途大道就在他们脚下,顺着走,陈某保证,先苦后甜。”第三百一十三章睡衣  书信七月末自东洋军府发出,转眼临近万寿节,五地知县、五部督军、邓子龙与杨廷相,受邀的新西班牙、葡属巴西的贵族与分散在北亚各地部落联盟大大小小数百名首领纷纷赶赴常胜。  当然,黑云龙、呼兰这些亚洲的‘边将’没来,他们固守刚刚归附的土地,只派遣骑手护送易洛魁、兄弟联盟的首领至常胜参礼。  常胜的商贾、移民用彩画、绸缎、彩布、灯笼将街市装点的张灯结彩,衙门与各行各业放假三日,普天同庆。  驻军同样放假,只是复杂一些各部分别在万寿街前后轮休。  朝天宫八字还没一撇,常胜唯一一个正经册封过的王爷艾兰王朱晓恩认为自己在给天子庆生时有相当的权威,把整训极佳的复国军调到外面,让出复国军大营,在小海湾面朝西面设祝寿台。  不论是陈沐还是邓子龙为首的五部督军、邹元标为首的五县长官,给皇帝祝寿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与形式,万寿节不单单万历皇帝的生日,也是他们思念家乡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上看,艾兰王朱晓恩的心意无疑是最诚的,他很清楚自己的一切都来源于紫禁城里的大明天子,张罗起来也最为卖力,只恨不能肋生双翅飞渡沧溟宗回国当面为皇帝祝寿。  在东洋军府支出军费贷款之后,这位艾兰王爷日常已经没太多钱财可供开销。即便如此,他还是省吃俭用从常胜雇了十余名画师,用各种绘画手法把他和他的复国军画了好几遍,作为送给皇帝的祝寿礼。  原本朱晓恩是想再从新西班牙、巴西找一批欧洲画师的,结果却发现在徐渭的影响下,常胜的不少画师已经融合了一部分欧洲画技术,干脆一事不烦二主,全从常胜雇佣了。  有持长矛举鸟铳的西班牙式步兵方阵;有持狼筅、长刀、鸟铳、大盾的戚继光式鸳鸯阵;也有无甲鸟铳手组成的北洋式轮射阵;还有马队百户、炮队百户、工兵百户这些辅助兵种方阵。  区区一千兵力的复国军,硬是让朱晓恩画出花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