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小说

神医小说>开海节是什么意思 > 第243章(第1页)

第243章(第1页)

  还洋洋洒洒地给皇帝写了封长信,大意就是祝愿陛下长寿、谢主隆恩,在东洋军府陈帅的帮助下,艾兰复国军已整训完毕,明年便远征爱尔兰,为大明朝开疆辟土。  这些祝寿礼跟着各地官吏、百姓奉上要装船送回大明的寿礼一同送到陈沐跟前让他过目时,陈沐只希望这些画千万别让戚继光或者别的知兵的将领看到。  要不然他会被嘲笑的。  复国军有战斗力么?有。  但讲武堂系的将官一眼就能从这些画上看出来,各个部队皆有弊端。  三个步兵百户组成的西班牙方阵没什么问题,布甲鸟铳手与胸甲长矛手搭配得当,其中还安插着持戚家刀的重甲长刀手,哪怕碰上正版的西班牙方阵也有一战之力。  但鸟铳队、马队、炮队,兵甲铳炮的配置全是猴儿版。  比方说一名北洋骑兵的装备有长兵器一、短兵器二、弓铳二选一及人马甲胄、携带辎重组成,复国军骑兵武器只有长矛、骨朵,马不挂甲、人也只有头盔、胸甲。  平心而论,这一套武备其实已经是非常棒的军队配置了,唯独问题出在朱晓恩是花了钱的——尽管贷款要等到艾兰国独立后才能偿还,但他花钱了。  现在让陈沐非常欣慰的是,别管等朝中战将看到这些画时想到的是什么,反正朱晓恩对此非常满意。  对此朱晓恩是这么说的:“复国军效力于我,本王效忠大明天子,要那么好的军备做什么?只要能打得过英格兰和爱尔兰那些效忠英夷的贵族就行了。”  陈沐的评价是很洒脱,明白人。  朱晓恩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他的敌人是什么,假使复国成功,海上有东洋军府舰队保护、陆上与欧洲诸国并不接壤,商业贸易上的事又有明朝商贾代劳。  他确实不需要维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除了朱晓恩,五县给万历皇帝准备的礼物也不少,麻家港驻军非常朴实,两副上好的白熊皮毛、四根完整的巨大海象牙,这些没舍得卖的珍品用一艘福船送来。  金城呢,就比较简单,用一百二十斤黄金做了个万历舰模型。  右京巴拿马的邓子龙不走心,让亲信去葡萄牙巴西总督府里转了一圈,讹回些新奇物件儿装了半船。  界县啥都没有,就羊比人多,艾穆犯了好久的难,最后在陈沐的建议下给皇帝做了各色九套羊绒衣袄,这个恐怕最深得圣心,因为专门做了适合穿在戎服内保暖的样式。  邵廷达那最实际,马普切人首领劳塔罗的儿子直接亲自过来了,要把自己装到船上。  是二儿子,老劳塔罗拿着邵廷达缴获的西国兵器在智利训练,盘算着去秘鲁闹革命;大儿子小劳塔罗也在智利学习灌溉、水利这些农业知识,二儿子岁数不大,自己跟着邵廷达跑过来跟陈沐说要去侍奉皇帝。  把陈沐吓坏了,这小子跟万历差不多大,进宫侍奉皇帝,是打算给自己阉了?  不妥,最后定的名义是代父进京向皇帝送上马普切人编织的驼皮毛毯献礼,献完了听皇帝安排,让留在京中就留在京中学习、让回来就跟着北洋四期一道回来。  至于陈沐这的礼物,他知道皇帝喜欢猫,还把暹罗小厮送到这儿来,所以他想给皇帝弄只猫回去,大猫。  在他这一想法出现后,边境上的移民村尉丁海确实下套子抓住过一头美洲虎,后来还顺藤摸瓜抱了一窝大猫幼崽回去养,但目前幼崽还有基本的凶性,要想消除危险恐怕需要至少三代的驯养,显然是赶不上今年万寿节了。  别无他法的陈沐只好让徐渭给大猫画了幅画,还照着美洲虎武士的行头精心做了两套漳绒睡衣,带豹纹的那种,为万历七年紫禁城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夜送去温暖。  从这个角度上看,阿兹特克的灭亡恐怕军服逃不开干系,最杰出的勇士穿着睡衣上战场,如何形成战斗力?  小海湾遥遥拜寿的仪式非常成功,在万众瞩目中,九条大福船拖着巨大帆影逶迤驶进海湾——如果船上下来的不是他小舅子而是天子使者就更完美了。第三百一十四章牧野  陈沐看见杨兆龙时,新明岛东南的小总督胡子和鬓角连在一起,下巴上最长的胡须近一寸、最短的露着青茬,衣服破破烂烂,闯上高台扯着陈沐袖子哇哇大哭。  吓得东洋大臣以为澳大利亚土著起兵了呢。  等问清楚了,陈沐才长长地出了口气,闹半天这小子就是因为在海上漂了四个多月的压抑在见到自己后全部释放出来,因此失态。  带着小舅子回衙门的陈老爷板着手指头算了好长时间,还是没算出来为什么杨兆龙能在海上漂四个月。  “北方航线沿着大明海岸再顺着亚洲海岸足足三万里,历次航行都没有超过三个月的;你从新明过来,怎么会在海上走了四个月,还是四个多月?”  陈沐说着,抬手指了指杨兆龙的下巴,道:“还有这胡子,你是在下层船舱睡觉时把下巴伸出去了?”  “说来话长,姐夫我还是从头说起吧,李化龙那个王八蛋。”  提到这个名字杨兆龙就来气,拍着茶案震得小方桌上从人拿来的小刀、弹面等洁面物品哐哐响,还不忘抬手给陈沐道歉:“姐夫你别怪我骂他,第一个登上新明的人是我,对吧?”  “我自己在新明待了两年,朝廷派了李化龙来,确实,我也没用心攻略经营,把那权当是玩乐去处,可北方海岸十几个村子,开垦的土地牧场,那都是我的功劳。”  “他是朝廷派来的官儿,我还真没想着跟他夺权或者什么,我都给他,自己环着大岛玩,仁至义尽了吧?”  “我在东南又开了小杨来,本来我那时候就想开船回国,去北洋找你了,可他又跟过来说朝廷让我当东南的小总督,当就当吧,到底东南环境不差,能种地能养马,还有好港口。”  陈沐挑挑眉毛:“你把新明绕了一圈?那北边和东边应该各有一个大岛,发现了么?”  杨兆龙被陈沐打岔,愣了愣脑子里反应了一下,这才说道:“北边的大岛是几内亚吧?数十个小岛环绕,葡夷给起的名,问土民这是那,土民大姑娘说几内亚,他们就管那叫几内亚,在人家的言语里几内亚是姑娘的意思。”  “人家大姑娘以为他问人家是男是女呢。”  陈沐发现杨兆龙有成为伟大探险家的潜质——好奇。  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知道原住民说一句让人听不懂打的话意味着什么。  但对杨兆龙来说,能不好奇么?新明岛上因为会训犬被土著当成神仙,这帮人有事没事游牧回来就上贡,结果只是想看看他死了没。  有了这种经历,谁不会变得好奇?  “东边儿,东边也不是一个岛,从几内亚向东南是一圈岛,那些岛上什么都有,大岛有两个,大概有几内亚那么大吧。”  陈沐说:“新……”  他想说新西兰,但出海数年的经验告诉他后来的世界里但凡名字里有‘新’的,在这个时代就还没被发现——比方说新乡?  错了,是新约克。  “新什么呀,不新,毛利部二百多年前就上去了,他们管那儿叫白云绵绵的地方,景色尤美,所以我管那叫北望云州和南望云州。”  杨兆龙和陈沐说这些话的同时不时用眼睛瞟着茶案上摆着用来刮胡须的小刀,并且随着说的越来越多,望向桌上小刀的眼神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不耐烦,最终转过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婢女,扬起下巴。  刮胡刀终于自己动起来了,当刮刀刮向脸颊,杨兆龙小幅度开口道:“我不想在一个地方多待,待三五年就可以了,毕竟天下之大,哪里都不是播州;可李化龙让陛下把我哥也弄到新明去,还有播州的百姓,早知道我就不出海了,谁能想到出海把家折腾没了的事呢?”  陈沐缓缓颔首。  他对这件事有所耳闻,一方面他能理解杨氏对于数百年传承的播州改迁至新明难以接受,但另一方面,他也认为这恐怕是朝廷给杨氏最大的体面。  “改土归流是大势,我们这一代改,对杨氏是最好的时机。”陈沐抬手道:“新明、几内亚、望云州,多好啊!别管在哪里,只要还和播州以前的土地一样大,以后的收获就会比播州多,只是需要些耕耘罢了。”  “你看常胜,三年前这就是个小渔村,每年只有商队赶来的三个月才有短暂繁荣,如今呢?濠镜也比不上这。”  陈沐其实有点心不在焉,很长一段时间里东海岸设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难题都困扰着他,那边的百姓构成决定了与西海岸迥然不同的情况,一来朝廷没派进士过来,二来就算把进士派过去恐怕也很难在各个部落中玩儿得转。  不过当他把眼神再定在杨兆龙刮感觉胡须的脸上时,像有一道闪电击中了他的脑袋,陈沐问道:“你到亚州来,想做什么?”  “不知道,我就是怕兄长杀了我。”  陈沐能感觉到,杨兆龙没开玩笑,他说的是陈述句。  “对了,姐夫,我过来时在沧海正中间还发现八个小岛,都不算太大,但各岛上生活土民有八九万户,风景极美。”  说着,刮好胡子的杨兆龙起身走向陈沐身后墙壁上挂着的舆图,在沧海中间点了一下,道:“应该是中间吧,我在海上分不清东西南北,但刘千户说是中间,刘副千户。”  “他在那留了一百户人马和三条船,岛上有粮食有水,足够大船队补给,只要有些货物能卖给土民就行。”  说罢,杨兆龙又满是忧虑的叹了口气看向陈沐:“我也不知道我在这儿能干嘛,心里头乱的很,要不是望云州离新明太近,真想一辈子和毛利酋长躺在草地上看云。”  突然他又转过头自顾自的笑了:“也兴许看两年就腻歪了。”  “我记得你们都读过很多书?”陈沐没盯着舆图上那个应该是夏威夷的位置看,他的眼睛盯在长屋联盟东边海岸明商李禹西登陆的那个海湾,另一个世界叫纽约的地方,问道:“新乡古代叫什么?”  “卫辉府新乡?以前叫新中乡,汉朝时候的事。”杨兆龙问道:“姐夫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不好听,算了。”  陈沐摇头的动作还没一半,又听杨兆龙道:“更早的时候叫牧野,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大战牧野。”  “牧野好,这个地方就叫牧野吧,你……去当牧野知县如何?”第三百一十五章探险家  陈沐的提议把杨兆龙吓坏了,连忙摆手说话都结巴了。  “姐夫我当个糊弄人的总督还行,你让我去当知县,我从来没试过做这些,不行不行,这干不好是要死人的。”  杨兆龙的反应让陈沐觉得很奇怪:“什么叫做总督行,知县就不行,你是嫌官小还是怎么回事?”  “不是嫌官小,你就让我在这给你当个马夫我都毫无怨言,但海外飞地的总督和设立县治后的知县它不一样啊,前边就像闹着玩,后面可是正经的。”  杨兆龙说着,似乎是察觉到陈沐的表情毫无波动,可怜巴巴道:“你好歹让我在常胜待两年,看看这的百姓是什么脾性,再派去做什么事,心里也能有个数。”  “不用有数,也不用看,西海岸的百姓与东海岸情况不同,毫无参考意义,除了黑云龙和呼兰这两个走了很远的军官,其他人对那边的了解不比你多。”  陈沐是想到就干,当即招呼杜松过来让他跑一趟:“带人去避水阁找徐先生,把涉及北亚东海岸的公文、情报、文件、舆图全部送到军府衙门第四偏厅,对,还有大东洋航线与欧洲诸国的大致情况。”他转过头对小舅子道:“第四偏厅平时不用,暂时做你的办公室,给你一个冬天。”  “好好看看那边的情况,军府情报有限,明年开春你再去东海岸的牧野实地接触百姓,到明年这个时候……我要看见牧野设县的前期工作全部完成。”  陈沐一脸正经地说完,莞尔笑道:“东海岸的县城,就需要一个像你这样能跟原住民百姓玩到一块的知县。”  “牧野那个地方非常重要,在接下来几年会是前线战场的大后方,必须有靠得住的人去施政,得到民心。兆龙啊……”  陈沐带着探究的神情翻起眼皮看向杨兆龙,问道:“你,靠的住么?”  兴许是想到出海惹得朝廷把家族从播州挪到新明的荒郊野地去,杨兆龙涨红了脸道:“我绝对靠得住啊!”  话音刚落,又苦起脸来:“可治理一地,不是靠得住靠不住的事。”  “靠得住就行,我觉得你非常合适,在亚洲做知县,国内的治政才能反倒是次要的,东海岸那个地方,首先要能联合土民,这一点上杨家世代土司,你在新明和望云州做的就很好。”  “其次要知兵,你从小就被当作领兵将军培养,虽说不是讲武堂出身,但有传统军事的底子,新东西学起来不难。”  “城池的选址、各个工厂的建造与管理、归附保甲稳定地方协助治安的方法,避水阁里都有资料,只要县治立下,各个公司的商人都会蜂拥而至,你没什么好担心的。”  没什么好担心的?  杨兆龙苦恼地拍拍脑门儿,嘴里神神叨叨念了几句陈沐听不懂的言语,俩手一摊道:“姐夫刚才你说的这些,我就懂甲首和筑城,工厂是大概懂一点,但还不如不懂呢。”  工厂嘛,杨兆龙知道,就是把一堆匠人凑一起,让他们干这干那。  但播州宣慰司匠人管理手段是一脉相承,一天穿不坏三双草鞋脚丫子剁了,工厂管理效率好说……可他杨兆龙敢把那套拿过来么?  小杨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脚丫子,又看了看陈沐身后傻大黑粗的杜松腰上挎着长刀,摇头道:“姐夫得给我派人啊,你这儿这么多工厂,得往牧野派几个会管工厂的。”  陈沐可不知道杨兆龙脑子里想了这么多东西,他点头道:“这是自然,所需一应人手我都会给你派过去的,明年不光你去,常胜也会挑几个宗室过去,他们如今正学着建筑设计呢,到下个月开农业与畜牧课程,到时候你那人才多的是。”  一听有宗室,杨兆龙愁得直挤眼睛,他自己就是个受人伺候才能活下去的人物,如今听陈沐这意思还得派一堆让人伺候的宗室?  牧野啥也别干啦,他整天就给自己及宗室们找保姆吧!  “别,筑城设垒这是我杨氏绝活,船上跟着的随从们就会,南洋卫港不好么?当年给你设计军港的匠人也有过来的,不用让他们设计,种地养牛,这些我们的人也都会。”  杨兆龙口中所说‘我们的人’,其实就是他从播州出门时带的苗人武士们,不过这次在常胜下船,他身边的人已经变了不少,苗人武士不多,更多的是都掌蛮武士与少数毛利人武士。  跟他一起航行到这里的有三百多人,基本上杨兆龙的护卫与刘副千户的南洋旗军各占一半。  本来南洋军是有五百的,不过在南北望云州和中途岛各留了一百户。  所谓的中途岛即是夏威夷群岛,那个地方对杨兆龙来说是半路中途,因此得名。  当然,跟着杨兆龙的毛利人也用上铁器了,都是苗刀。  不是戚继光那种御林大刀,是苗钢打制的长短刀,刀型各式各样,有的像柴刀、有的像铡刀、有的则像腰刀,都有环首装饰用料极为扎实。  尽管模样看着朴实了些,但都是一等一的好刀。  陈沐想着来自国内的一次次人口流动,在这片新大陆带来新的文化传统,明军到这里来给印第安人带来生产技术的革命。  呼兰给北方带来了蒙古的草原传统,夏延与易洛魁那些部落开始驯养马匹学习骑兵;现在杨兆龙和他的苗人兄弟端着药弩、带着苗刀来了,可以预料即将设立的牧野县将会出现苗钢产业。  想到这,就让他的脸上浮起笑容。  “姐夫说那边要打仗,有人想来抢咱的地?”  陈沐摇摇头。  “战争早就开始了,九经在西班牙与法兰西交战,我们也刚毁掉法兰西在五大湖的据点,明年艾兰王将对英格兰用兵,东洋军府的舰队也在大东洋上准备完毕,你那个地方会变成重要的补给点和舰队撤退地,极其重要。”  陈沐站起身来,对杨兆龙摆摆手,道:“回去好好看书吧,你哥哥那我会给他写信的,尽量让他不要责怪你,这不是你的错……对了,你离开新明时,北方的铁矿一天能产多少钢铁,几千斤?”第三百一十六章贩子  陈沐是觉得这种事,不论怎么劝杨应龙都没有用。  祖宗基业毁于一旦,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够呛,如果杨应龙只有三钱火药,逮着杨兆龙肯定一铳给他毙了。  要是六钱,就先毙杨兆龙再毙自己。  所以陈沐不想劝,只想让小舅子往好的方向,向前看看。  比方说……新明比播州有更大的发展。  其他的发展陈沐不知道,他也没打算让小舅子在那养袋鼠发财,那便只有钢铁了。  不过等杨兆龙回答他的问题时,答案差点让他气得掏铳把杨兆龙毙了——他问的是新明钢铁日产量几千斤。  这是个约数,他想听到几万斤甚至更多的答案,来让自己高兴高兴。  几万斤也不夸张,这个时代人们无法用金相学准确得知钢与铁的成分变化,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熟知其物理性质。  在这一语境下,陈沐口中的‘钢铁’,既为熟铁与钢。  广东一省课税反推年产量都在千万斤以上,因生产规模、生活水平、时代带来的管理模式限制,所有炉子一年都只烧百余日,而且这是课税反推,真正的产量陈沐无从得知。  单就他知道的,清远卫清城千户所下辖那座他曾带兵镇压、老白说好了他当千户那座归自己支配,结果因为吴桂芳把他调到香山黄了的铁山就绝对没交税。  结果杨兆龙这小兔崽子结结巴巴地说:“三,三四十斤?”  合着整个儿那么大一新明,年产量不抵南洋卫港一座高炉烧两天?  就算没几万斤、几千斤,这三四十斤也太不上心了吧?  可陈沐后来转念一想,就算杨兆龙是个糊涂蛋,可那边铁矿杨兆龙都没经手,那李化龙总不至于也糊涂,这么低的产量肯定是有原因的。  确实有原因,他们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铁矿并尝试加以开采,但储量最大的矿脉在沙漠里,周围没有森林树木,最近的林场在一百四十里外;海岸边上倒是也有铁矿,但那是开采量极少的河铁砂,杨兆龙说的产量就是这附近一个苗人村子的产量。  老铁匠用的是百炼钢的法子,渗碳、锻打脱碳,埋到土里个把月;取出来再渗碳、再锻打脱碳……重复好几遍,历时数月终于完成这道工序,一块可以用来夹锻的钢就到手了。  李化龙没有在新明兴建大型铁厂,他一边修路、一边给朝廷上表运骡马、一边鼓励在新明包下矿山的闽广商贾努力挖矿。  好在新明的铁矿成分要比国中许多硫铁好得多,干脆攒十天半个月就派一趟船队把存货拉回南洋卫港,算是短期内比较节省成本的做法。  如今有四个百户部的旗军专门保护这趟货运航线,每月运铁矿石与煤炭十二万斤有余。  没有良好的道路运输条件、又没有足够的车马,纵然发现庞大矿藏也无济于事。  陈沐也认为李化龙的决策是正确的,在短期内将手上有限资金拿去修路,比造个炼铁厂划算。  否则有了炼铁厂,铁矿石运输条件跟不上产量才是真难受。  问题出现就是为解决的,道路、牲畜、炼铁厂这些东西在陈沐看来,对杨应龙不是难题。  决口上千次的黄河都难不倒赤县神州百姓,修条几百里长的马路算什么?  陈沐不光要给杨应龙拜数据,还要给他画大饼,杨氏祖先杨端率军入播州平叛受封播州宣慰使,至今已七百年;如今杨应龙率军民入新明开拓任新明北宣慰使,得到更广阔的土地,倘若能站稳脚跟,岂不上承先祖遗德,下开后世先河?  别管陈沐的新能不能劝得动远在新明的杨应龙,反正看了书信后杨兆龙的心是放回肚子里,踏踏实实研究起北亚情报与海陆地缘。  陈沐也开心得很,万历七年常胜的万寿节极为成功,亚洲二百余原住民部落,三百二十三名首领前来会盟参礼,为远在北京的皇帝献上祝福。  为纪念此事,他专门让石料厂的匠人刻了一面九尺高的巨石碑,正面记录亚洲首领首次参礼万寿节,北面铭刻所有参礼人员姓名,还顺道给所有来参礼的首领起了汉名,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还有的是刚起的。  石碑落款,万历己卯九月四日圣诞。  陈沐觉得这个落款没毛病。  一众同僚兄弟借此时机齐聚一堂,免不了喝个烂醉,酒醒后事务也愈加繁忙。  给皇帝送的礼物要急着装船,不赶紧装船误了返航时间不好,何况不腾出仓库的位置,邵廷达船上的硝石还等着入库呢。  邓子龙则带来了巴拿马、巴西及包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在内西属秘鲁总督区的情报,这次是让他和白元洁、邵廷达凑到一起,仨人从见了面就眉来眼去,真有聊不完的话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