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的镇朔中尉,赠定装火药散子筒十只,童叟无欺,出塞良品!” 王越挑挑眉毛望向商贾:“只要白银十一两,它就是你的了。”第八十章商队 铳价贵得商贾嘴角直抽抽儿。 别看王越说的天花乱坠,什么镇朔中尉、满脸血的,说白了这就是一杆加大加粗的永乐火铳。 它比镇朔将军小得多,炮管也短,这东西至多是碗口炮的缩小版。 就这东西要十一两银子? 关内那些胆大妄为把军器流出倒卖的,一杆万历六年燧发鸟铳也就才十两银子就能搞得到。 “店家军爷,您说这镇朔中尉好到天上去了,那它比燧发鸟铳如何?” 商贾是真不想再回来,但没办法,他问了归化城的军兵周遭物价,如果他把货在金国卖掉,刨去路费、养随行军爷们的钱,只能赚上半成。 回山西还得再花一个月,前后四个月时间赚半成,他在国内四个月干嘛不能赚半成?搁在三年前把钱放庙里吃息都能仨月赚半成! 想赚更多钱,还得往北走,往北走就得有火器。 朝廷小气,他商队一行三十三人,就给五张铳票,好在归化城的北洋旗军正在寻找要北上经商的商队,只要管吃管住他们就能随行,那是最好的护卫,自备火器、骁勇善战,跟随商队还不用给工钱,但他们只有十一个人,给商队的建议也是用铳票换些火器,好歹有点自保能力。 北洋旗军跟着商队出去是出去测绘商路周边地形图的,对他们来说商队走得越远越好,多个人多个照应,唯一的问题就是怕商队活不了那么久。 “燧发鸟铳?是随行旗军给你们推荐这个火器的?来,把他叫出来。” 王越听见燧发鸟铳便露出奚落神色,扬手不屑道:“咱也是北洋军里的人物,我看看是谁这么没有军事常识,特训的东西都忘了?” “燧发鸟铳是我军中最精、最远、最狠的制式火器不错,我这儿也有,作价三十两一杆,但我不推荐你们买,知不知道?”王越说着便从柜台下提出一杆早期南洋造骑兵燧发铳出来,掂在手上拍了拍,道:“我手上这杆是早年骑兵用铳,那时候还没有铳托,稍短了点,你看看它,发现了什么?” “它的铳管在鸟铳里不算长,但比其他铳长的多,一定长度下铳管越长打得越准,威力越足这是常识,天下数得上几支强军,北洋军、东洋军、南洋军、戚家军,都把它当作制式火器,因此是帝国最负盛名的火器……但为什么边军不愿意用呢?” 王越是一脸正色,道:“这铳有个秘诀,三十步内压低铳口一分瞄哪儿打哪儿,六十步内瞄哪儿打哪儿,百步内抬高铳口一分瞄哪儿打哪儿。” “论起精准。” 王越说着回过头向柜台上摆着的诸多火器挥过手去:“我店里的货谁都比不上它,只有北洋军都很少装备的加膛线神目杀将铳能,但瞄哪儿打哪儿有个前提,您得能瞄的准,边军知道他们火器操练不足,敌人又与南方反叛草寇、海上盗贼不同,骑快马的虏骑来去如风,一铳放不准便小命呜呼。” “他们都射不准,您觉得您能射准么?王某虽是受命在此贩卖火器,但这赚了钱也不归我,我是给朝廷卖的,要钱都给我,我肯定推荐你买我这儿最贵的燧发鸟铳,可这钱它没我份,每杆火器记录在案,银子都要送回北洋去,我只有按卖出火器的数目考成受赏,那我推荐你的一定就是你最需要的!” “我也得要回头客不是?但凡在我这买过铳的客人回头都死塞外了,这话是糙了点,那我明年考成怎么办?我得让在我这买了铳的客人都活着发大财,明年接着还来我这买铳。” 说罢,王越又回过头来指着燧发鸟铳道:“所以,此铳坏也就坏在太准,只要你瞄不准,那它就永远打不准。” “这位店家军爷也是北洋的?” 商贾觉得王越的话很有道理,道:“那您觉得我们是买什么铳好?” “咱不光是北洋的兵,而且对各种火器都非常精通,因此才被派到这集宁来卖货,您听我的推荐准没错,您商队里有没有当过兵熟用火器的?有就给他配一杆佛朗机式燧发鸟铳,这个是贵点,要五十两银一杆,但配有六个子铳,六十份弹药,还能另外加钱十两购置六个子铳与六十份弹药。” “比起普通燧发鸟铳射程稍近、威力稍小,但对草原上连铁甲都穿不起就敢乱跑的马匪来说没有区别,老火铳给他干一下都射个对穿,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快!” 说着,王越从柜台下摸出一杆佛朗机是燧发鸟铳,手上攥着俩子铳演示道:“铳尾两个栓阀,把栓拉出来,看见子铳了吧?拔出来换上新的,栓怼回去在阀上锁死,就这仨动作就能继续射击。” “别看它贵,贵有贵的道理,咱采用的是新式定装纸药包,就这一长条纸棍塞进去子铳就行,看见这个眼没,药包放进去扎一下,搅一搅,里头弹药都有。” “其他没用过火器的,就选打散子的,两支镇朔中尉、两支散子三眼神铳,打出去散子越多越好,碰上十几个马匪冲过来都不用北洋军出马就先糊他们一脸血,他们死不起人的知道吧?一共八十六两,您要觉得没问题我这就开票了。” 王越话音一落,商贾脸上犯了难,道:“我这就准备了八十两,要不这位军爷您便宜点,剩下的是出去后买水买粮的钱,这可不能花。” “八十两?我这便宜是便宜不了,要不这么着,佛朗机燧发铳一杆、一支镇朔中尉、三支散子三眼神铳,八十二两,或者把一支三眼神铳换成散子火铳,那就正好八十两,就这二两的区别,火力少了六成六,您可得再考虑一下。” 精明的商人算了一下,他最后赚到的半成利润,也会在买枪的过程中花掉,而且还倒贴钱。 他对王越问出了一个问题:“军爷,鄙人能不能将货物寄存您这儿?铳我都买,而且等我回去给朝廷再运一次辎重,回来再买五杆铳,我东西都先寄存在您这,下次再去北方贩货,如何?” 王越想了想,这难道不正是朝廷的目的吗?让商贾多运辎重,哪怕他们不出塞做买卖也没关系,只要把辎重给朝廷运了就行。 “我能答应,只要那些随队旗军没意见,让他们在这等你都可以。”第八十一章学长 商人走了,留下十车货物,被火器铺子的帮工旗军一一清点入库,铺子的帮工主要是从天津卫募的旗军,还有几个周遭牧民家里闲着的小伙子。 牧民是很忙的,喂马、劈柴、梳毛、挤奶,然后又该喂马了、继续劈柴、再一次梳毛,一天就过去了,如果不是强征,几乎很少有机会能让牧民闲下来,他们的日子比农民还辛苦。 王越让他们闲下来的原因也正是农民,他到这来时集宁什么都没有,秦汉时代的道路早已废弃失修,明初的城池也早成废墟,最后几个能住人的屋子被去年过来管驿站的人占了,他还惹不起人家。 没办法,他只能骑着马在周遭牧民家转悠,许诺谁家给他派一个自带干粮的壮劳力,明年就会种地了,地里自己长吃得那种,像土默川一样,不用再去土默川买——从者云集。 板升的汉人成分跟海外的海盗差不多,要么在是长城内活不下去、要么就是纯属不安于现状,极少有顺民,把粮食卖的比肉都贵——长城内的商税低的令人发指,长城外干脆就没商业税,甭管卖什么价部落首领都不管,反正他们吃粮食不花钱。 种地这个事吧,跟Java语言一样,入门简单精通难,谁都能把东西种进地里,但长出来多少东西就得看个人技术了。 集宁这地方严格来说也算大明金国的地盘,但前些时候东北边的仗打的如火如荼,听说大明的戚大帅在东北边达里湖使出了长生天的愤怒,炸死大汗不说,新继位的大汗也夹着尾巴往西窜,沿途夹裹着诸多牧民去归化城,归化城不让进又继续向西北寻瓦剌去,环境是且乱呢。 如今这边的牧民都是炒花、董长昂诸部跟着从东边打过来半道上南下避冬,他们从东边来,就连把东西种下去都不会。 但可羡慕了。 塞外诸部在科技树上水平有高有低,高的像大明金国,只要拿来铁,人家连铁锅都能自己造;低的像北边的部落,铁箭头都没有;炒花和董长昂等东边的部落情况稍好点,他们属于啥都不会但啥都见识过的人。 以前一边是俺答的土默特,一边是大明的辽东,他们虽然啥都不会,但吃鸡蛋不必知道鸡是咋下的,反正有的吃、有的用。 可如今这不是时过境迁了么,草原上遍地跑的是大明的骑兵,又有哪个敢劫的,归化城都被明军占领了,他们啥新东西都见识不到,一下就断粮了。 这会有一手种地的本事,那对寻常牧民来说可太厉害了。 也让负责跟商队测绘地图的旗军们看了一次赶羊挑水的奇景。 王越在城寨外开了五十亩地,给他干活学种地本事的牧民赶着羊去河边挑水,羊背上一左一右背俩水桶,成群结队的把水挑回来,熟练的很。 “行啦,别看了,再过俩月还有更稀奇的,我跟家里写信让他们给我找几个会造水车的匠人过来,回头在河里修个大水车,咱自个儿不动它就把地浇了才叫有意思。” “你们跟着的商人被我说回家,你们就在这歇俩月,就俩月快得很,不耽搁你们什么事。” 听到他说话,坐在车板上的北洋军小旗官斜眼看了他一眼,道:“王小旗说得好听,这怎么不耽误呢,将军是没给我等约束时间,可这一拖就是两个月,怎么都说不过去。” 小旗官留下了一半人,还有副旗官带四个旗军跟着商人一道走了,毕竟他们的任务一方面是测绘沿途情况、另一方面就是跟着商人起个监督作用,甭管商人去干嘛,他们都是要知道的。 他们才不在乎商人赚不赚钱,更不在乎这火器铺子有没有业绩,小旗官梗着脖子道:“我们是来打仗的。” “哟,还打仗呢,第九期?”王越挑着眉毛笑了一下,问道:“哪位千户标下?” 王越是北洋七期的兵,刚好到他这一批兵练成后就派到大同镇守关隘,随后又北征进驻归化城,他们那两期打过仗,尽管都是顺风仗,但再往后就真都是训练经验充足的新兵了。 就像这些跟随商贾测绘的北洋旗军,武备极佳,唯独看着没有老兵那股狠历劲儿,一看就知道是新兵蛋子。 “左卫前军千户陈大猷标下。” 陈大猷,王越念着这个名字,挑了挑眉毛道:“我在北洋时他还是百户,留任教员,是打算考武举呢?” “是,千户打算考武状元进讲武堂。” 小旗官代入接受问询的角色,甚至忽略了王越本身也就是个小旗官的身份,他嘿嘿笑道:“放松点,咱就聊聊天,这俩月不会耽误你们的事,还能让他们学到不少东西,说是打仗,知道要打谁么?” 说实话,王越这个问题是归化城所有旗军心中共同的疑问。 归化城左近驻军不可谓不多,单单万岁军就有上万人驻扎在内,更有大明金国的甲骑数万驻帐左右,兵力极多。 朝廷说要打仗……可这归化城周围有需要征讨的人物么? 没有,归化城大权掌握在三娘子手中,乞庆哈垂垂老矣又是投降进的归化城,他儿子扯力克成不了大气候,将来王位多半要给京师的布塔施礼拿去,可除了大明金国内部,外部根本没有能称得上是敌人的部落。 难不成还真要到西北边去征讨瓦剌? 朝廷大量辎重向归化城囤积,听说国内还在用青龙军列朝乌梁海运送铺设木轨铁轨的材料,不论怎么看,后面都像要有一场规模浩大的远征。 见旗军都不说话,王越抿着嘴笑了,这才抬手指向不远处的集宁驿,道:“这俩月你们要没事,去集宁驿里找郭八爷学学怎么让自己在冰天雪地里活下来。” 他口中的郭八,是集宁驿的驿官,同样也是北洋旗军的出身,不过比他们早。 “那位是北洋二期的兵头,在东洋上与欧罗夷见过仗,瞎了只眼送回来,在麻家港耽搁了两年,朝廷本来说让他去当老师,不乐意,来了集宁。” 王越带着满面崇敬道:“我听说去年冬天,他每天睡醒光着身子先去雪地里打几个滚,酒醒了才开始做事。一旦出征,去远了补给跟不上又撤不回来,塞外冬天的日子可难捱,先学几手儿准没错。”第八十二章必征 其实大明要发动远征的事,许多将官在心里都有所猜测,唯独不同的是由于朝廷一直在做准备工作,导致他们没人知道朝廷究竟要征多远。 甚至就连要征的究竟是西还是北都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皇帝在不停敦促北洋被服厂全力生产冬季兵装,并且随着兵马在乌梁海驻军捱过整个冬季后的反馈,进一步加厚冬衣。 最新的冬季铠甲已经不能被称之为棉铁甲了,在不影响活动的部位甚至使用了大块鞣制带毛熊皮来保暖。 甚至就连万历也不知道,但戚继光知道。 因为万历让宦官坐着青龙军列给他送了几幅来自奥斯曼、萨菲波斯等国的天下舆图,这些舆图都不准确且漏洞百出,基本上只有除开大天朝圈和欧罗巴后地图才基本准确,即便只是最边缘……这个边缘是在万历皇帝的视角中,他眼里天朝在正中间,所以这些图别管怎么画,他们的地方都在最边缘。 即使只是在天下最边缘,图上各国位置也有所不同。 戚继光没空理会这些图上大概在西安的位置标为‘秦斯坦’、在洛阳标为‘契丹’、在杭州标记着‘宋’、在广东福建一带标记着明这种大杂烩一样的地图。 他只注意到,在地图上都有一个地方叫莫斯科,万历在每副图的这个位置都画了个圈,附送皇明祖训首章几句话,另有书信简短:朕可算弄明白,北元封出去的西北王爷在此,戚帅筹谋所需一应给朕报来,五年征不得,十年征。 附送的皇明祖训首章那几句,也无非是关于不征之国的,戚继光看着这些个不征之国都觉得尴尬……但凡太祖皇帝让征的,都没征,太祖皇帝不让征的,全征了。 其实朱元璋的不征之国与必争之地很容易理解,所谓不征之国,是海外画个大圈儿,原话: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就是说有地利天险阻隔,又都穷的跟鬼一样,要他们不掂量自己斤两来找事,就让他不详;反正他们也不是咱的心腹大患,揍他们总会死人,没有必要。 这话还有后半句: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其实太祖皇帝这话说的非常谨慎且实际,一点儿都没有如今小皇帝这年岁的狂妄劲儿,这整整一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呢?是天命。 如果太祖皇帝有小皇帝这张狂劲儿,多半是想添一句:如能击之,悉数吞之。 但这太不稳妥,就没了为后人敲响警钟的意义了。 什么是天命?是前朝是的领土继承。 东汉班超出西域,为什么?经略西域是西汉的固有国策,继承。 唐朝基本无视西北,只要哈密,因为这是隋朝武功,心里会有个死结,必须继承。 宋朝逮着燕云十六州死磕一辈子,云南干脆就不管了,因为宋朝不必考虑汉朝,得继承唐朝呀。 到了明朝该考虑什么了?元朝疆域,皇明祖训就这意思,海外元寇都试着干了一遍,确实都不太好干,咱就不要惹他们了,后世子孙能把前朝开拓的土地能弄一点就弄一点,也就够了。 问题是元朝太大了。 什么金帐汗国、伊尔汗国之类的,别说如今大明翻遍天下也找不到知道这个概念的人,就连蒙古都没多少人清楚到底是哪儿。 这不,戚继光踹了图们汗的汗庭,收缴一大堆资料送入京师翻译,皇帝汇总了全世界的知识,最后终于弄明白长子西征究竟征到哪儿,但他脑子里的概念并不是这个,不是金帐汗国,是大元皇帝在那册封了个西北藩王。 戚继光接到这封信时,他的部队正在蒙古高原的地下。 那是归化城北偏东七百里,属北元左翼三万户故地名叫伊林的地方,没有树。 为找点烧饭的柴火,他的部队超出计划行军足足二十里,他的部队已经在春季的旷野扎营许多天,风很大,越来越多战无不胜的铁军被春风吹病,辎重还很多,将士们很疲乏,急需一个能让他们不受风的营地休整几日再向归化城前进。 这里已经超过大明金国的土地,对他们来说并不安全,树木不足的情况下谁都没有办法,只能让士兵花费更多力气挖出一座座陷在地下的营房,四角加以石柱支撑,偏箱车的车板与帐布搭在上面做顶——居住效果很糟。 地下的潮气会返上来。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接到皇帝的信戚继光都没对皇帝指派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任何怨言。 他只想到别的一些东西,首先是他这次挖的地下营房用错了地方,这东西应该打仗的时候用,隐蔽效果极佳,整支军队就像消失了一样,如果树木足够,木板顶上盖上草皮,仅高出地面一个脑袋,旗军能在缝隙中观察敌情,从外面看就像稍高的小草坡……送信的骑兵就没发现,绕着营地都跑过了才被放哨的旗军捉回来。 送信的人都没发现,那隐蔽性一定是极佳的了。 还有一点就是戚继光在揣摩皇帝发现北元在西北封出的藩王居然离他们那么远之后应该是什么心态。 他料想……应当是如同晴天霹雳的,我大明传了这么多代,居然是南北朝? 所以这信上一时说了气话,也很正常。 心理上戚继光并不把皇帝送来这封让他凿通莫斯科的命令当成真的,并预感到等皇帝从南北朝带来的羞耻中气消了,就会收回成命;因此在这之前,戚继光还要保持皇帝最忠心且任劳任怨的武臣这一身份,耐心地把这个计划做出来。 比方说先派人向北探明矿山、盐场、林场所在,继而向西探索,找到有价值的土地。 往北肯定平白无故的土地是没有价值的,连活人都没多少,没有价值就无法长久,无法长久做出再精妙的计划也是空谈。 如果没有矿山,那干脆就拉倒,这事儿它成不了。 有了矿山,把铁路从沿线修起来,引入矿工、牧民来工作,有价值有利益,后面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还真别说,正因为戚继光自己都认为这份报告不会得到实施反倒没有心理压力,非常认真且放肆的做计划……做着做着,他居然产生一种自己都信了的错觉。 这地方要是有矿,没准还真能征一下呢?第八十三章探险者 戚继光的军队向西一路前行,在身后留下一个个人为景点。 这自然是光复汉名,从大宁城起,向北重设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更北方还有木里吉卫,卫所镇将皆由浙军中立功宿将暂领,自周遭蒙古、女真部募丁,合朝廷自内地调派军兵,泰宁、朵颜二卫又称护路军,保护自内地驶来的乌梁海铁路;福余、木里吉二卫也称护河军,保护通航向达里湖的河流。 铁路是将来戚继光要用,河道则是李成梁要用。 李成梁对东北的攻伐,就是以河道为基础,不像戚继光在西线漫无边际的草原上追逐行进,不在行军就在行军的路上;李成梁的部队是静多动少,他的部队达成一个使命,便就地驻扎在临近的部落城寨中,等辎重、征粮草,放出探马斥候沿河道探寻,搜集更多情报,依照周围部落是否接受劝降来确定下一个目标。 一旦目标确认,准备工作达成,即大军兵分两路出河道两岸,河上以战船载步师、火炮、辎重拔营而起,行军速度飞快。 东线西线两支部队连到一起,说起来还是去年的事。 戚继光在达里湖击败土蛮的第二天就见到了李成梁的兵,他们驾驭着小船驶至达里湖河口,弃船被戚家军发现,跟着脚印一路追赶,发现这些穿着辽东边军兵服的士兵正围着达里湖兜圈子,就将他们交到戚继光面前。 一番交谈才知道,他们是李成梁的斥候,他们从靠近苦兀岛的黑龙江入海口一路沿河而行,遇到小河就把大船弃了换小船,再有意外就把小船弃了步行,再自己做个筏子,就这么一路沿河道走过来,十几队人只有他们走到这儿,别人都在哪儿谁也不知道。 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使命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李成梁给他们的命令是找到河流的源头,无论走哪条河、哪个分叉口,只要走到最后是源头就可以回去了。 也许别人都已经回去了,只有他们沿着河走啊走啊……每一次遇见岔路口时都走错。 戚继光非常同情他们,这帮倒霉的辽东小伙子沿黑龙江一路北上,跟随蜿蜒河道在帝国东北兜转,他们在盛产水濑的呼伦湖与贝尔湖洗过澡,这年月大家不常叫这俩名字,准确的说叫阔滦海子与捕鱼儿海。 呼伦、阔滦都是蒙语‘哈溜’的谐音,水濑的意思;贝尔、捕鱼儿则是蒙语雄水獭的意思,这俩湖盛产这个,因此得名。 明初的时候蓝玉去过捕鱼儿海,在那歼灭了北元小朝廷。 但朝廷对于东北水系的了解,这么多年后已接近一片空白,所以戚继光命人将他们的记录原原本本地誊抄一份,把这些人留在身边,让他们跟自己一起去归化城,再从那南下入关,回辽东。 在没有道路的土地上,适航河流就是最好的道路,控制河流,就能控制所有土地。 戚继光身后,留下一座座无人空城,那是浙军曾扎营的土地,有些地方修建了地上营房、有些地方则修着地下营房,当明军离开后不久,那些营房被游牧民发现,加以改造并使用。 军队驻营地极讲究环境,尽管当兵是个苦差事,对士兵来说行军途中几乎不能比野狗好到哪儿去,但他们的营地环境都很好。 精明的将军挑选驻营地一定是能大规模采集水源、外部环境安全、地势没有风险的地方,这些地方同样适用于城镇或驻牧。 不过在戚大帅即将抵达集宁时,麾下浙军变得极为小心谨慎。 消息是由作为先锋官的陈大成传回来的,他受命在漫无边际的草原上寻找古代集宁北方年久失修的官道,斥候回报,他们在官道上发现大队车马行进的踪迹。 车辙与蹄印很深,路上有走狗的爪印,地上丢弃着被啃净的骨头与折断的箭支,陈大成的分析是一批千人规模的蒙古兵受明军北进的威胁向北迁徙,经过这里。 随后他们找到一处可疑的营地,营地内留下的痕迹同样诉说着他的推测,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批人曾出现在这里,留下这些踪迹的人不是蒙古兵而是明军,烧饭剩下的破木板被铅丸打出一片孔洞,地上有火药撒漏的印记,陈大成认为这是有卫所军出塞追击前面这支蒙古军队。 ‘前后两拨人’的吃喝拉撒在踪迹中表现得泾渭分明,甚至就连留下的排泄物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唯一让陈大成怀疑的地方,就是埋在土里的粪便与露天的粪便看上去间隔甚至不到一天。 这么短的时间,明军为何要选择驻营,而非追赶上去? 风声鹤唳的状态持续了短短两日,戚继光的前线部队就迎来第二批陈大成口中所谓的‘大批武装人员’。 一支规模庞大的混合商队。